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故事

    作者:周忠瑜

    《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故事》的出版,使红军将士在班玛大地的很多故事跃然纸上,为我们真实还原了80多年前红军将士在班玛的英勇壮举,不仅充实和丰富了班玛县红色文化的内涵,更为我们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我们切实打造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奠定了更加坚实而有力的基石。

  • 泸州市图书馆藏线装书图录(经部)

    作者:黄善容

    《泸州市图书馆藏线装书图录》(经部)是一本图书馆目录查找工具书,收录了馆藏线装书中经部书目凡1121条,拍摄书影50张。这些文献中编印时间最早为明代,最晚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刻本、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等多种版本形式,其内容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小学等。这些珍贵文献是历代有识之士潜心研究的心血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勤劳、智慧、勇敢的品质,其中许多文献即使放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书是对图书馆重要文献资料检索的导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 抗震救灾精神研究——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

    作者:胡子祥 何云庵 等

        弹指十年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现已焕发新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其内涵非常深刻,其时代特征亦非常鲜明。本书试图从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本质、定位、根源及其资政育人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为以“感恩奋进”为主题的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贡献绵薄之力。同时,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改革开放的优越性,从而增强我们“四个自信”的力量之源,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且兰是2000年前与夜郎同时存在的部落酋长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本书分为旧事考、建置考、世系考、建置总表、附录五个部分,考释了且兰一地从周朝至清代的历史沿革及史事。本书做了史料汇集、整理分析工作,勾勒了且兰的发展简史,是研究且兰地区少数民族的基础性资料。该书原本为未标点本,作者对其进行了校注,加上标点,便于阅读,并对书中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做了详细注释,充实了本书内容,使之更为完善。本书还包括...查看更多
  2. 且兰考序 1
    且兰旧事考一 2
    且兰旧事考二 14
    且兰旧事考三 32
    且兰旧事考四 53
    且兰历代建置考 68
    历代世系考 72
    且兰历代建置总表 79
    夷族土司仪礼论 81
    附录:与《且兰考》相关的史料 85
    蜀王本纪 85
    华阳国志·南中志 87
    夜郎本末 98
    卢鹿族 102
    汉庲降都督治平夷本末 108
    贵阳府 109
    永宁宣抚司 113
    奢效忠列传 117
    土妇奢世统奢世续列传 119
    安国亨列传 122
    宣慰列传 124
    万历黔记·诸夷传 126
    汉罗甸国王济济火碑铭 129
    赤水彝情及邻彝 131
    平奢安纪事本末 134
    诸家土司宗派仪礼 142
    通雍余氏宗谱 148
    与《且兰考》相关历史、民俗诗词楹联选抄 153
    后  记 168
    ...查看更多
  1. “泸州全书”总序
    “泸州全书”书系的编纂,是当代泸州文化和泸州社会生活的盛事。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评估系统;概言之,是我们的血脉根系,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内在和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活进程。在当代中国,文化正日益焕发出盎然生机,成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泸州是先秦古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正式确定并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泸州人的先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泸州系连“二十四史”,泸州际会历史风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以其独特个性,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勇立潮头,彪炳史册。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层面审视,泸州坐落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当盆地河谷平原、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居民“五方杂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夜郎等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相互渗透交融。这是一方文化交流交融的热土——一代又一代的泸州人博采众长,聚集优势,铸就了具有泸州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作为长江上游除重庆以外最大的港埠,泸州商业贸易与经济、社会发达——一江水运,把她与全国相连;千百年来,进出川南、黔北、滇东北的大宗物资,年年在这里中转集散;早在明代,就已成为“天下三十三商贾辐辏处”之一的全国性商业大城市,在巴蜀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泸州城三面临水,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扼控长江,屏障西川,锁钥滇黔,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形胜之地,历有“铁打泸州”之誉。在这里,发生过一起又一起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战事:神臂山“老泸州”南宋军民抵抗蒙元长达三十四年;蔡松坡讨袁护国、最后终结中国封建帝制;即以近现代而论,从辛亥革命举义的几多壮烈到护国战争的棉花坡决战,从泸顺起义的枪声到红军长征的四渡赤水,从十四年抗战的后防重镇、“十万青年十万兵”到人民解放军秋风扫落叶、席卷大西南……泸州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亦可说,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历史屡屡“选择”了泸州。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德同心,正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梦泸州篇章。面对这一时代答卷和赶考命题,我们必须将理想贯通于泸州的历史和未来,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提升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对文化的重视、承继和发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驱力。在这样的前提和时代背景下,“泸州全书”书系的编纂,可以说是适逢其时,它对提升泸州的软实力、丰富城市的文明内涵,以泸州文化塑造泸州人的性格、全面提高泸州人的素质,乃至对泸州的进一步发展,为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无疑具有巨大而积极的作用。
    这项创造性的巨大文化工程,得到中共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切实而强力的支持——调动、整合市内外各方面的学术力量,精心筹备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并于2016年元旦挂牌成立;随即,结合地方实际,厘定了泸州文化研究选题,包括泸州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与经济、民俗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江河与航运文化研究,文学艺术文化研究,酒文化研究,移民文化研究,地名文化研究,方言文化研究,老四川文化(泸州方向)研究,等等。这也成为“泸州全书”书系前期书目创设、编纂的基本内容。为此,研究中心成立了相应的课题组,延聘专家领衔负责,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刊谬钩沉,去伪存真,语无虚发,言必有征;同时强调激活历史文化的活力,力求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辉映、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融合,将历史的化石升华为青春勃郁的巨大能量,以期能对推动泸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推进泸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泸州全书”书系创意立足泸州、放眼全国,站在全国的高度来看泸州。作为文化的积累和张光含弘的一个开放系统,它基于全国,围绕泸州历史、地理、文化和艺术选题,形成了古代典籍整理、学术专著与文化大观创作三条齐头并进的主线。“泸州全书”书系以系列出版物的形式,延续了泸州文化的生命力,存实求真,浓墨绚彩地展示泸州辉煌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展望泸州更加美好的未来,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建构泸州文化的时空坐标,以其创造性的研究为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添光增彩。
    泸州常新,文化常新。泸州人正在以自己卓越的创造力迎来这方热土伟大的文化复兴。
     

    且,读如“居”,战国楚将庄蹻系船步战之地,而余若瑔先生以为古代夷、越、百濮、夜郎诸族居住境域,川滇黔边沅水、乌江、赤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之总名者也。余盖彝人土司故家,清季,留学东洋,赏法科举人,曰若稽古,有慨乎徼外蛮荒,地志所载,史乘所传,殊不足以表此广袤数千余里边面之上下五千年也,因搜集材料,采摭群言,成编年体《且兰旧事考》四首,起周迄清。又《且兰历代建置考》《历代世系考》《且兰历代建置总表》,附录白建鋆《夷族土司仪礼论》,为编写此方民族通史之准备。以土著夷人而究夷史,于夷族历史文化宏大之宝藏,实有瑰异之发现。
    若瑔既殁,故庐百物荡尽。杨访岩氏掇拾于煨烬而缮校之,以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求序于周培园先生,然亦未能刊刻。一九六四年,始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亥豕鲁鱼,未为善本。贵州民族研究所教授余宏模者,为若瑔之宗人,重录杨氏缮稿而补注数百字,二〇一一年送贵州大学出版社影印刊行,嘉惠士林。
    涂电林君,虽为汉人,但生长彝区,谙习彝事。有感其文辞之佶屈聱牙,理解维艰,而宏模先生之注过略,不足以考证、发明之也,因就其本,重加订正而笺之。五年之间,四易其稿,以成此书,求序于予。
    展读其书,其为文也约而明,其叙事也典以则。观其例,则一曰点,标点断句,以明句读;二曰校,校正错讹;三曰释,诂其文辞,释其义理,生字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四曰注,注其山川地理、地望地名、人物职官、制度典章仪礼,以迄乎方物土产,彝情风俗。有所创见,有所发明,有所驳正。此盖非身处其地又且生活其间者之所不能为。美哉!诚乎其为区域、民族文化研究之硕果矣。香宋赵熙先生所谓“读一方之书而观天下之大”,予于是书得之。
    爰缀此数语,以为之序,厚望乎涂君并此邦贤俊,于此项研究之续有    所成。
    二〇一九,祝犁年仲秋月,符阳赵永康
     
    整理说明
    《且兰考》是一部记述从周朝至清初几千年间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事件的史书,是一本述说西南彝族的发展、成长之书。许多人对于西南民族历史的了解,仅仅通过电视、戏剧、小说、民俗等渠道获得,无法体会到它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民国时期贵州彝族史学家余若瑔先生花了将近十三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上下两卷的《且兰考》,为我们带来了这本彝族历史学术大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余若瑔先生逝世后,此书又幸得杨仿岩先生校正,后又由扯勒部彝族后裔余宏模先生整理补注,并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刊行,方得流于   后世。
    余若瑔(1869—1933),字达父,号蠖盦。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其先祖为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土司。明末改土归流,奢崇明之子奢震改名余化龙隐居水潦,若瑔为其十一世孙。少年时从四川水潦过继到毕节大屯。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被推为贵州省立法参议会副会长,后任贵州省议会副主席,王家烈任贵州省主席时,聘其为顾问。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病殁于贵阳寓所,终年六十四岁,葬于毕节县大屯乡白泥塘,周素园为其墓碑撰文。余若瑔是著名的彝族诗人、学者和法学家,学通经史,通晓汉语、彝语和日语,其主要著述有《邃雅堂诗集》《罂石精舍文集》《蠖盒拾尘录》《且兰考》《且兰野史》《通雍余氏宗谱》等。
    余宏模(1932—2014),彝族,四川叙永人,余若瑔侄孙。其父余景琰(祥炘)早年参加同盟会,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伯父余健光(祥辉)系辛亥革命时湘西靖国前敌总指挥。余宏模曾就读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曾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及《贵州民族研究》主编、贵州省彝学研究会与西南彝学研究学会顾问等职。先后出版有《明代贵州彝族历史文献选编》《赤水河畔扯勒彝》《贵州彝族研究论文集》《一泓诗草》等著作。
    然而,《且兰考》纂修于1934年以前,2011年贵州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时,距成书已半个多世纪,且所据为余宏模先生手稿本,底本既有颇多讹误,又稍嫌凌乱,不便阅读。为此,笔者特对此书进行了校注,并尽量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准确精当的读本,还辑录了系列与《且兰考》相关的史料,以便为读者提供参考,加深对西南历史文化的了解。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一定会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西南民族文化的独特  魅力。
    《且兰考校注》整理凡例如下:
    一、《且兰考》抄本众多,本书以通行之贵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影印民国抄本为底本;底本原繁体竖排,今改作简体横排,并依文义重行分段,加注新式标点;
    二、底本中的异体字、俗体字等统一改作规范简体字,不再出校说明,个别通假字、古今字及特殊用字则酌情保留;
    三、底本中有讹、脱、衍、倒之误者,均作相应改、补、删、正,并出校记以说明,存疑者亦出校说明,对原书中的说法、观点与其他史书、方志不同之处,为保存原貌,均不予改动;
    四、本书正文中的小字均为余若瑔原注;“校勘记”及“余宏模注”采用页下注形式,注释采用尾注形式;对余宏模所注内容,酌情予以采纳,并加注“余宏模注”以说明,以示不敢掠美;整理者对余宏模注的补充说明,则加注“涂按”,以分泾渭;附录部分则一般不作校注。
    ...查看更多
  2. 余若瑔(1870-1934),字达父,彝族人,饱读经史,通晓汉语、彝语、日语,主要著作有《口雅堂诗集》《且兰考》《且兰考野史》等。 涂电林,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叙永县政协文史委研究员。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