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铜政便览校注

    作者:[清]佚 名 著 杨黔云 总主编 陈艳丽 校 注

    《铜政便览》是关于清代云南铜政的重要古籍,为研究清代云南地区铜矿的开采、冶炼、运输、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书以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光绪十三年云南布政使曾纪凤主持刻印的版本为底本,参考相关史料,对《铜政便览》进行整理、校注,并附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善本影印本,以供读者查阅。

  • 三峡古典场镇(第二版)(套装共2册)

    作者:季富政

    本书从多视角进行长江三峡地区的古典场镇及乡土建筑的研究,史诗般描述了古往今来三峡地区建筑及规划的人文嬗变及枯荣兴衰。该书第一版列入了国家“十五”重点图书。此次修订,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将三峡的乡土人文、各式建筑及书法论证得更加情理融融,实乃多学科交叉研究之结晶,无疑是一本传世佳作。

  • 李白文化心理探微

    作者:廖悰

    本书为专著。书稿主要从文化心理角度出发,通过对李白诗歌的解读,结合史料分析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隐逸意趣、纵横家思想、儒家情怀、任侠精神、傲岸性格的表现及深层次原因,并在附录中以学术随笔形式探讨了李白诗歌,以及李白文化研究的一些话题,将李白文化与唐朝文化、诗歌文化紧密结合,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探索李白生平及诗歌。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李白又是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之一,该著作鲜明的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特征,理应受到四川,特别是“李白出生地”绵阳市大众的接受与欢迎,适合高校及中等学校学生、各阶层社会人士阅读,更可用于高校、中职学校及中学作为文化选修课教材。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故事》的出版,使红军将士在班玛大地的很多故事跃然纸上,为我们真实还原了80多年前红军将士在班玛的英勇壮举,不仅充实和丰富了班玛县红色文化的内涵,更为我们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我们切实打造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奠定了更加坚实而有力的基石。
  2. 前言:红军在班玛的长征路
    红军长征来到班玛是80多年前的事,公元1936年7月,红军总部率领红四方面军一部和红二方面军全部共三万多人,为了北上抗日长征经过班玛。但是红军长征到过青海被史学界,特别是中共党史学界、军史学界认可则是最近一些年的事。
    实际上,红军长征到过青海的事早在红军长征没有结束时党中央的电报中就有了通报,1936年7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给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的电报中就说,“青海通报说你们两路出青,一路出甘,前锋至阿坝”。在此电报中,中央虽说不能确定消息的准确性,但已经提到红军前往青海班玛藏区的事了。之后青海军阀马步芳给蒋介石的电报中明确提到了红军到达青海,电报对此事说得比较清楚:“查共匪朱德残部,自去岁溃窜西康甘孜后,休养生息,积极扩张。近据前方报告,刻分五路窜扰青海;第一路由甘孜西北进攻石渠;第二路由甘孜北面进攻果洛;第三路由甘孜东北进攻上那哇;第四路进攻下那哇;第五路与川西之匪接连,循去岁流窜旧道向甘境进攻。其人数确有骑兵一万七八千人,穷途思逞,势甚猖獗。当即饬令部队严密布置,我方以石渠、德格、同德、苏呼、大河坝至黑错为第一道防线,以共和、贵德、循化至临夏为第二道防线,沿湟水流域作为后方预备防线。所有玉树方面防务由马司令负责防守。果洛防军喇团长平福部已与匪接触数次,近又派马旅长彪率部增防,藉厚兵力,上那哇由防军马旅长朴负责,下那哇由马团长元祥负责,业经布置就绪。”遗憾的是,这一电报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久才被发现的,并没有引起中共党史界和军事史学者们的重视。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中,说到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时都只说11个省,即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都没有提到青海省。
    但是,青海的一些史学工作者和红军经过的果洛地区的相关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红军来过青海的事实,这中间有马步芳的部下写的回忆录,回忆青海统治者们如何组织力量堵截北上红军的文章,如曾任青海日报社社长的陈秉渊写的《马步芳阻击北上抗日红军的始末》,此文很详细地论述了马家军堵截北上红军的事实;也有青海党史学者写的诸多调研报告和考证论文,如格桑本、朱永馨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写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一文。人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984年,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曾向青海省党史工作者下达关于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的专题研究任务。当时的青海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现称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果洛藏族自治州委的党史工作者们,根据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要求,不仅走访曾在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中工作、战斗过的一些老同志,请他们回忆当年途经青海的情景,而且多次到班玛、久治县采访。他们在班玛县亚尔塘乡,看到了木达沟南侧的石崖上当年红军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的巨幅标语,标语至今仍字迹清晰。在班前、亚尔塘乡的吉艾山和扎洛山上,看到至今仍有红军当年修筑的临时哨所和简易工事的遗迹。红军当年走过的山沟、小桥等,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红军沟”“红军桥”“红军路”“红军泉”“红军哨所”等,至今仍然沿用。学者们的研究涉及红军在班玛藏区的方方面面,如: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时间问题、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路线问题、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人数问题、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问题、红军到没到过青海果洛久治县的问题,等等。正是在这样的调研基础上,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写出了《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班玛地区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青海党史学者们也发表了数量众多的研究和考证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在全国学术界,特别是在红军长征研究领域内产生了强烈反响。红军长征到过青海的结论也得到党史界同行的认同。
    1936年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之后,告别了依依惜别的藏族同胞和留下养伤的战友,肩负抗日救国的大任,陆续离开康北地区,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北上的征途。那么,到底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哪几支部队来到了青海班玛呢?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到底有多少人?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经过青海班玛的时间有多长?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为了什么目的来到了青海班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路线是怎样的?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到没到过青海果洛的久治县?本书结合以往的研究和调查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说明。
    到底红四方面军哪几支部队来到了青海班玛呢?
    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之后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其中左纵队又分为这样几部分北进:一是以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军八十九师和许世友率领的红军骑兵师以及红军总部五局(教育局)为先头部队,是以筹粮和为左纵队探路为目的率先北进部分。二是以朱德、张国焘以及任弼时率领的三十军八十八师,四军十师、十一师和红军总部组成的北上红军中枢部分。三是以红二方面军六军为主的北进部队,这部分中含红三十二军,红三十二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编制,1936年7月5日,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红三十二军(原红一方面军之第九军团,时有1300人,不包括当时从红二军团划归红三十二军的第五师的人数,到当年的9月1日统计,全军尚有2677人)编入红二方面军建制。7月6日六军和红三十二军会合共同北上。四是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及二军,于7月11日,从东谷出发北上,这是左纵队中最后一支北进的部队。
    上述这些部队是否都来到了青海班玛呢?尽管有学者认为“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是否全部经过青海没有定论,尚有若干疑问” ,但我们从众多的红军将领的长征日记和红二、四方面军,红军总部与中央的电报中可以得出左纵队全部进入了青海班玛的结论,之所以这样说有如下依据:
    (1)1936年7月3日,由李先念率领的左纵队先遣部队为了探察道路及筹集粮食,率先进入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知钦乡唐摇沟 境内。这支部队在青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在1936年7月13日17时《朱德、张国焘对徐向前十二日建议的复电》中提到的,“先念率八十九、骑兵两师昨到作木沟,明(十四)日可到达阿坝”。这里的作木沟就是今天青海班玛地区。所以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军八十九师和红军骑兵师以及红军总部五局(教育局)作为先头部队进入青海班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2)以朱德、张国焘率领的三十军八十八师、四军十师、十一师、红军总部进入青海班玛地区的问题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电报得到解决。1936年7月7日4时《朱德、张国焘为九军及九十三师速出松潘控制粮区致徐向前、陈昌浩电报》中提到了红军总部及红四军随红三十军跟进的语言:“如让倘粮不足时,四军可在左翼出阿坝跟三十军进。我们明日向西倾寺进”。实际上最有力的证据是1936年7月11日任弼时从班玛绒玉给林育英、洛甫、周恩来、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发的电报。所以,红军总部及其部队进入了青海班玛也是没有问题的。
    (3)红六军、红三十二军和红二军即红二方面军进入青海班玛地区有太多的日记可证明,这也是最没有争论的进入青海班玛地区的部队,这里不再论述了。
    以上我们用了最有说服力的电报和一些回忆文章、红军长征日记证明了左纵队的全部人员都到了青海班玛藏区,这支部队是整个北上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红二、四方面军整个北上部队的行动中枢和主力。
    到底有多少红二、四方面军指战员进入青海班玛呢?
    以往的研究者关于有多少红军来到了青海班玛的问题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1959年版《青海历史纪要》中说:“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在朱德等同志的率领下……7月下旬,红军左翼约5000余人”进入青海境内。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一文说:“红四方面军之一部,”由骑兵数百作前导,步兵数千为后续,进鱼托沟,到达班玛县境内。③《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的一些情况》一文说:“九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将近万人”长征经过了青海。④《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认为,“红二方面军进入青海的人数大约15000人”。⑤《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地区人数之考证》一文则认定,“进入青海省境的红二方面军人数应为18000人”。⑥《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一文由于增加了长征左纵队中的红四方面军部分,因而进入青海的红军人数就大为增加了:“左纵队经过青海班玛地区的大体人数……二方面军三个军约15000人,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十师、十一师,骑兵独立师,西北局党校,红军总部,总部五局约10000人。总计约25000人 。”研究者认为,从所有著述中有关内容的对比来看,上述的①,②,③种说法似乎资证不足,多流于估测。对该问题作了较详细考证的是上述的④,⑤种观点。也就是说有两种说法,即15000人和25000人的说法。尽管上面两种说法“作了较详细考证”,但得出了相差10000人的结论,所以笔者对所谓的较详细考证得出的结论产生了怀疑。
    由于进入青海班玛的部队确定了,那么进入青海班玛的部队人数就不难得出结论。我们认为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人数超过30000人,其中,红四方面军人数不少于15000人。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① 北上进入青海班玛的红二方面军人数有17000人,其中二军9000人,六军5300人 ,加上从红四方面军并入的三十二军2700人左右 。这一数字有最原始且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不能怀疑。② 其余部队主要是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八十八师、八十九师,红军骑兵师,红军总部五局,四军十师、十一师。人数不少于15000人,因为仅仅红三十军人数即在7000人以上,7000人这个数字是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谈到1936年10月红三十军西渡黄河时的数字,他说:“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辖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政治委员郑维山)、八十九师(师长邵烈坤、政治委员张文德),共六个团,7000人,枪3200支,每枪平均子弹25发。” 由于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时序列中所说的红三十军由八十八师和八十九师组成,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第四方面军序列中红三十军依然是由八十八师和八十九师组成,所以过黄河时的红三十军人数只能少于北上时的人数,故我们将三十军的人数确定为7000人以上。四军十师、十一师和骑兵独立师三个师,每师按1500人计为4500人 ,再加上西北局党校、红军总部、总部五局的人数不少于2000人。
    所以,我们得出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人数在30000人以上和红四方面军人数不少于15000人的结论。我们认为,就是30000人以上也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因为将四军的每个师的人数定在1500人是保守的,实际上,四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每师人数绝对超过1500人。红三十军的人数是以过完草地之后的人数为依据的,而过草地时红军损失是非常大的,三十军的人数绝对超过7000人。也正是在这样的考证面前,我们得出左纵队是整个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主力的观点。
    红军经过青海班玛的时间有多长呢?
    以往的研究文章在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时间问题上,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是在1936年7月。但由于论述的红军部队不同,所说的具体时间前后有一些不一致。《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发表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明确说,“红二方面军六军及三十二军自7月10日进入青海后,时经13天之后于7月23日走出青海”,而“总部及二军则是在26日和27日”走出青海。在红军经过青海省班玛地区的时间上,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写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是这样说的:“左纵队(红二、四方面军从甘孜北上是以左、中、右三个纵队行进的)经过青海省班玛县的时间是:1936年7月2日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进入唐摇沟起,到贺龙率领的二军7月26日到达阿坝与六军和三十二军会师,左纵队大部队在青海省班玛地区活动时间大致有20天至22天。” 仅仅就红二方面军而言,第一种说法没有错,六军1936年7月10日进入青海班玛的唐摇沟,贺龙率领的二军和红二方面军总部是7月26日和27日走出青海班玛到达四川阿坝的。但一定要说清楚,这期间六军和二军均有两天左右的时间不在青海班玛,而是在四川西倾寺等地,如六军7月12日和13日就在四川西倾寺等地。就红军总体在青海的时间,第二种说法是比较客观的,但此文在总数的计算上有点失误,7月2日到7月26日总数应为25天,而不是20天至22天。按理这样简单的加减法是不会错的,那么,为什么会出错呢?我们考虑作者减去了从青海班玛唐摇沟到四川西倾寺等地的几天,这样总数就为22天左右。实际上,这种减法是不对的,先后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部队是分四批行军的,一支部队离开班玛时,另一支部队还在班玛,如六军离开班玛时,李先念率领的先头部队和朱德等率领的红军总部部队还在青海班玛。
    我们认为,左纵队经过青海省班玛地区的时间是:1936年7月3日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进入唐摇沟起,到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以及二军7月26日和27日先后到达阿坝与六军和三十二军会师,这样,左纵队大部队在青海省班玛地区活动时间是24至25天。
    红军为什么目的来到了青海班玛呢?
    对红军长征为什么要走青海或者说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研究,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是较早产生的研究成果中认为,红军是为了掩护主力北上而进入青海,如格桑本、朱永馨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中就说,“红军在班玛县活动了半个月,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北上的任务,和藏族群众告别,向甘南方向追赶部队”。再如1959年版《青海历史纪要》一书说,“在青海的红军左翼完成了掩护主力北上的任务……退出果洛地区”。二是认为红军进入青海班玛主要是为了筹粮,如张嘉选发表的《红二方面军属部长征经过青海初探》(发表于《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认为:“讨论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理解。从宏观上讲,红军长征不管经过哪里,目的只有一个,即北上抗日;从微观上讲,红军本着北上这一宏观目标,时刻注意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一个没有根据地、长期游动作战、长途跋涉的部队离开筹粮便难以生存,因此,筹粮是红军长征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三是认为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是筹粮,二是防御。如张世华、索南发表在《青海党史通讯》1990年1、2期上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一文就认为:“左纵队北上取道青海南部班玛地区主要是边行军边筹粮,解决给养困难,同时也是为防止青海马步芳部队的袭扰,以便顺利前进。”
    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是在没有多少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没有任何依据。一是这种观点没有搞清楚来到青海班玛是红军的哪些部队,这些部队在北上部队中的地位。从我们前述的内容不难发现,进入青海班玛的红军不是策应部队,也不是一支属部,而是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的一些主力部队(如红三十军)、红二方面军的全部。同时,北上红军的行动中枢即红军总部也在左纵队。二是从左纵队占北上红军的人数看,左纵队是主力,而不是策应部队,也不是一支属部,因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时总兵力为45000人左右,其中红四方面军30000多人,红二方面军14300人左右。这些部队中左纵队人数占了五分之三以上。因此,左纵队才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主力。
    第二、三种观点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但将北上红军进入青海班玛说成单纯的筹粮有点偏颇。实际上红军左纵队取道青海班玛仅仅是为了北上。我们知道红军总部给左纵队先头部队的任务就是探路。先头部队在行进中发现总部最初的北上之路不好走时,才改道进入青海班玛,道理就这样简单。
    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路线是怎样的?
    关于红军长征在青海的路线,以往的研究者们认为红军在“青海班玛的行进路线的轮廓是:1936年7月初,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后,经西康(今四川)之色达,北行走至青海班玛县之唐摇沟(按:译音,又作唐牙沟),然后越过多柯河折兵东进至今四川壤塘县多柯乡之西倾寺(又作西穷寺、西青寺)、鱼托寺,继而向西北方向挺进复入青海班玛县,途经今灯塔乡、班前乡、亚尔塘乡、江日堂乡,进纳木达村,过佐木沟(又作作木沟),最后沿克柯曲东进走出青海,向四川阿坝挺进”。这里所依据的资料是张子意同志的《长征日记》。研究者认为这本日记将红二方面军长征中经过青海的时间、地点记载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考证红军长征经过青海路线,除了研究者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外,主要依据的是现已发现的文献资料。主要有这样几种:① 电报。主要是中革军委给红二、四方面军及红军总部的电报,红二、四方面军及红军总部给中革军委的电报,红军总部给二、四方面军的指示电报,红二、四方面军给红军总部的电报。当然还有我们的对手马步芳给蒋介石的电报。② 日记。老红军的长征日记,现在知道的有张子意的日记,王恩茂 的日记,左齐的日记,关向应的日记,还有六军军长陈伯钧的日记等。③ 红军指战员的回忆。他们的回忆可能不针对长征路线,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找到关于行军路线的资料。④ 青海当地的调研资料。这也是第一手资料,不能丢掉。⑤ 在青海旧政权中任过职的民主人士的回忆也是重要的史料。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了红军长征在青海的路线。当然,各部队的行军路线不完全相同。
    李先念率领的左纵队先头部队的行军路线为:西倾寺(四川)→鱼托寺(四川)→唐摇沟(青海)→绒玉(青海)→王柔(青海)→丁果(青海)→亚尔堂(青海)→作木沟(青海)→阿坝(四川)。
    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率领的红军总部及其部队的行军路线为:西倾寺→鱼托寺→绒玉→王柔→丁果→亚尔堂→作木沟→阿坝。
    六军及三十二军的行军路线为:唐摇沟→西倾寺→鱼托寺→绒玉→王柔→丁果→亚尔堂→作木沟→阿坝。
    红二方面军总部及二军和六军的行军路线相同。行军路线为:唐摇沟→西倾寺→鱼托寺→绒玉→王柔→丁果→亚尔堂→作木沟→阿坝。二军的行军路线我们没能找到更多的资料,但二军随六军行进是有依据的。时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甘泗淇说,“十余天只见先头部队的足迹蹄痕,见不到一个人影,向导也没有。总是跟到先头部队宿营地宿营”。
    红军是否到过青海果洛的久治县呢?
    我们的观点是大部队肯定没有到过久治县,但部分红军骑兵到过久治县,不然,红军和青海“马家军”多次交锋就无从谈起。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有二:
    一是在青海旧政权任过职的民主人士的回忆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曾任马步芳时期青海日报社社长的陈秉渊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说:“红军进军果洛,克复白玉寺。一九三六年七月中旬,红军主力由川北经向东南方前进。二十一日,红军前锋抵达川青边境的岔科尊苟、岔科朝欠、和日则干(岔科尊苟距麦仓约五马站,岔科朝欠距麦仓的七马站,和日则干距麦仓约三马站,当时牧区以马站计算里数,大体上以八十华里左右为一马站)一带。二十二日,红军支队轻骑五千余人,插入青海果洛的康干 ;二十三日,红军支队继续推进,直入果洛内部,毁灭了马步芳一心指望红军不进入青南的迷梦。喇平福团急由同德拉加寺渡黄河驰往果洛,经官仓、拉路,再渡黄河,到达荷台寺 一带。以白玉寺 为果洛重镇和当地牧民信仰的中心,自率团直属骑兵连驻守。二十六日红军骑兵五百余人,克复牙尔塘。牙尔塘距白玉寺仅六十多里,喇平福派出一个排前往截堵,立被红军击溃,红军长驱直入,于三十日进抵白玉寺,喇平福的一个排又被歼灭,喇本人急率残部后退,红军克复了白玉寺,先头部队继续追击,直捣阿什姜河 南岸,喇平福纠集残部逃至阿什姜,胁迫附近民团四百余骑,隔河防守,并令当地牧民向大武麦仓 地区移动。八月八日,红军由阿什姜河南岸回师,展开抗日宣传工作,博得了群众的拥护。迄今白玉寺迤东大山岩石上,犹留有‘响应北上抗日反将’的标语字迹。二十五日,进入果洛的红军,由白玉寺经康干撤返麦仓,与主力军会合,转向万音阿哇前进,喇平福侦悉后,始于二十六日潜至白玉寺。惟恐红军复来进攻,遂在牙尔塘设卡瞭望,观察风色,本部人马,未敢远离白玉寺。及至月底进入川北、青南的全部红军,向甘南大进军。红军在麦仓前进中,又将反扑的杨俊扎细和唐隆古哇的民团击溃。原在西康北部德格一带的红军,早已与川甘集结的大部队会师,青南已无战斗。马步芳深恐红军由果洛深入青海腹地的隐忧,至此才松出了一口气,但他对幕僚们说:‘红军在我省游牧区不能立足,是我早预定的。’青海南部地区的战斗,自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起,至同年八月下旬止,历时仅一月余,至此结束。” 田生兰也在《青海南部和甘肃河西反共战役杂忆》中说:“七月间,红军进入阿木曲呼、桑河一带,马步芳令川北麦仓司令杨俊扎西 率部阻击,刚一接触即被红军击败,杨俊扎西乃向马步芳部队请援。进入果洛境内的红军越查科宗苟、查科朝谦 各地,占领白玉寺(即白衣寺),击溃了喇平福团的骑兵一个排。马步芳以战事吃紧,派韩进禄带骑兵数十名前赴麦仓,和杨俊扎西进行联络,鼓励麦仓民团继续反抗红军。并派马彪所率部队,由阿木曲呼一带前进,绕道南山,乘机偷袭,占据了麦仓附近的一些地方,残杀了红军的伤病员一千多人。青海南部各民团,也在万音根查地方截杀了红军战士多名……” 
    尽管这些回忆是在事发一二十年后,有些时间上不一定准确,但红军到过久治县境内是不会错的。
    二是青海一些研究者也提到了红军到过久治县的观点,如1959年出版的《青海历史纪要》说,“7月下旬,红军左翼约5000余人”进入青海省久治县境内。同样的说法还在《青海文史资料》第14辑发表的孙明轩的文章中两次提到。文章说:“7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将近万人,经过了青海省果洛州班玛、久治县一带。”“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班玛、久治一带虽前后只13天,但其影响却是很大的。”
    但也有学者否定红军到过久治县,如张嘉选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上的题目为《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他在论证红二方面军经过青海的行进路线问题时断然否定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了久治的说法,提出:“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路线没有超出班玛县范围。”
    我们认为红军的一部分确实到过久治县的白玉寺,不然红军与马家军的几次交锋就无法说明了。那么,到底是红军的哪支部队到了久治县呢?
    发表于《青海党史通讯》1986年第3期上,署名中共青海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果洛州委的题目为《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地区》的文章,认为是红二方面军的二军到过久治。文章说,红二方面军两个梯队“大致行进在同一条线上,只是到班玛县哑公寺(今江日堂)一带时,方面军(按:这里应为方面军总部)及二军向北伸延百里至久治白衣寺、日庆一带,之后两个梯队又汇于一条路线上向阿坝前进”。由于红二军在青海的记载太少,我们没有办法确定上述说法的可靠性。
    我们认为,从众多红军将领的日记中我们没有见到红军到过久治县的记载,所以红军大部队肯定没有到过久治县境内。但是,我们见到的日记都是六军将领的日记,我们没有见到过李先念率领的先头部队将领写的日记,更没有见到过先头部队中骑兵师指战员写的日记或者回忆录,而和马家军作战的很可能是红军骑兵师或是贺龙率领的红二军。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否定红军到过久治县。
    这里说先头部队的骑兵师到过久治县的依据为:① 曾在青海旧政权中任职人员的回忆中提到的和马家军部队作战的是红军骑兵,其中说:“七月二十二日,红军支队轻骑五千余人,插入青海果洛的康干,二十三日,红军支队继续推进,直入果洛内部……” 我们知道,经过青海的红军各部队中有骑兵的只有骑兵师,所以,和“马家军”作战的很有可能是李先念率领的先头部队的骑兵师。② 1936年7月21日,张国焘、任弼时关于敌情及红四方面军行动情况致贺龙、萧克、关向应的电报中说:“左纵先头八八师由朱、陈亲率,今日可抵箭岁塘 ,骑师向葛曲河取左侧迂回路,沿途搜筹牛羊,宏坤率四军一部,先念率八九师一部,廿二三号[次]第由上阿[坝]向葛曲河开动……”这里明确说了骑师向葛曲河取左侧行进,左侧就是青海境内的久治。而且在时间上和陈秉渊的回忆完全一致。
    《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红军长征途径青海班玛的故事》是继《红军长征在班玛》一书之后完成的一部较为通俗的读物,在此书中,我们从众多的史料中辑录了有关红军来到班玛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有些故事虽然不完全发生在班玛,但和班玛有着种种联系,我们也将其编入其中了。编写这些故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传播红军长征的历史、传播红军长征的精神。
    ...查看更多
  1. 目录
    第一部分  长征来到班玛的红军部队的故事 1
    红军总部在班玛的故事 1
    红军总部发展演变的故事 1
    坐镇班玛指挥大军北上的故事 4
    克服分裂,走向团结的故事 5
    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在班玛的故事 6
    三十军发展演变的故事 6
    三十军在班玛的故事 8
    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十一师在班玛的故事 10
    军发展演变的故事 10
    四军十师、十一师在班玛的故事 12
    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在班玛的故事 13
    骑兵师发展演变的故事 13
    骑兵师在班玛筹粮的故事 14
    骑兵师痛击喇平褔部的故事 14
    红二方面军六军在班玛的故事 16
    六军发展演变的故事 16
    六军在班玛的故事 18
    红二方面军三十二军在班玛的故事 19
    三十二军发展演变的故事 19
    三十二军在班玛的故事 22
    红二方面军总部及二军在班玛的故事 22
    二军发展演变的故事 22
    红二军在班玛的故事 24
    第二部分  红军将帅长征在班玛的故事 28
    坐镇班玛指挥红军北上的朱德的故事 28
    把南下红军重新引向北上道路的朱德 29
    时刻不忘红二方面军的朱德 30
    率领红军北上的朱德 31
    朱德在班玛发明牛骨头炖野菜的故事 32
    把红军伤病员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故事 34
    长征路上话未来的故事 34
    跟随红军总部北上来到班玛的任弼时的故事 36
    跟随红军总部长征来到班玛的任弼时 38
    长征中坚持红军铁的纪律的任弼时 39
    将工作重心放在维护红军团结统一上的任弼时 39
    一心想着红军指战员的任弼时 40
    始终关注民族宗教政策的任弼时 41
    任弼时的半条皮带的故事 42
    陈昌浩随三十二军长征来到班玛的故事 43
    两次率兵进入青海的北上先锋李先念的故事 44
    李先念率部来班玛的故事 45
    李先念率部来青海祁连的故事 46
    红二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在班玛的故事 47
    关向应善待喇嘛完成筹粮任务的故事 48
    指挥红六军和红三十二军北上的故事 49
    指挥红六军和红三十二军筹粮的故事 50
    关向应无微不至地关怀指战员的故事 50
    来到班玛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故事 51
    长征路上办红军大学的故事 52
    教红二方面军打骑兵的故事 53
    “太阳万岁”背后的故事 54
    在班玛留下素描的故事 55
    杀战马救战友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的故事 56
    视藏族同胞为亲人的贺龙 56
    杀马救战友的故事 58
    贺龙在班玛的特殊食物 59
    开国上将萧克在班玛的故事 60
    一生以参谋长为职业的开国上将李达在班玛的故事 63
    被称为“菩萨”将军的故事 64
    在班玛为部队筹粮的开国上将王震的故事 65
    参加过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的开国上将彭绍辉的故事 67
    张国焘打压彭绍辉的故事 68
    长征路上给学员们讲授警戒敌人骑兵的故事 69
    在班玛留下肖像的开国上将傅钟的故事 71
    班玛路上竟夜谈心的故事 72
    在班玛留下宝贵肖像的傅钟的故事 76
    爱民如子的开国上将甘泗淇在班玛的故事 76
    为一把炒面撤了连指导员的故事 77
    “找不到主人也要付钱”的故事 78
    冒险尝野菜的故事 78
    和藏族头人交朋友的开国上将洪学智的故事 79
    率骑兵师打头阵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在班玛的故事 82
    出任骑兵师师长的故事 83
    许世友率部在班玛筹粮和作战的故事 84
    开国上将王宏坤在班玛的故事 84
    良师的教导,一生的受益 85
    军长帮助小红军度过难关的故事 86
    在三个方面军均任过军长的开国上将陈伯钧的故事 87
    独臂开国上将贺炳炎在班玛尝百草的故事 88
    随红军大学高级班来到班玛的开国上将陈再道的故事 90
    两次率兵进入青海的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的故事 91
    程世才长征来到班玛的故事 91
    程世才率领西路军征战来青海的故事 92
    和藏族群众交朋友的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的故事 93
    和藏族群众交朋友的故事 93
    罗炳辉在班玛的故事 95
    来到班玛的藏族红军扎喜旺徐的故事 95
    扎喜旺徐参加革命的故事 96
    扎喜旺徐随二方面军长征来到班玛的故事 98
    从不自由到半自由的军中画家廖承志在班玛的故事 99
    张子意将军的日记让我们清晰了解了红军
    在青海班玛的行军过程 101
    王恩茂将军在班玛筹粮的故事 103
    刘瑞龙在藏区搞宣传的故事 104
    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藏语、藏文的故事 105
    写作《藏区十要十不要》的故事 106
    从开国少将左齐日记中,我们了解了红军
    在班玛的艰苦行军 106
    红三十二军政委袁任远与青海的故事 108
    少数民族将军廖汉生与青海的故事 109
    一小块烧牛皮的故事 110
    带头尝野菜的故事 110
    解放青海的故事 111
    拖着残臂长征来到班玛的余秋里的故事 112
    葛曲河兵站站长杨以山的故事 113
    开国少将贾若瑜在长征路上收容掉队红军的故事 116
    康克清在班玛的故事 120
    李伯钊在班玛的故事 121
    李贞在长征路上照顾红军伤病员的故事 122
    马忆湘在班玛的故事 124
    第三部分  红军与藏族同胞一家亲的故事 126
    红军在班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故事 126
    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130
    宣传红军纪律,不拿民众一针一线的故事 131
    豌豆地边吃野菜的故事 132
    损坏东西要赔偿的部队 133
    红军在班玛贯彻党和红军民族政策的故事 134
    各方面军提出了相对一致的民族政策的故事 134
    红军在班玛遵守民族政策的故事 137
    红军在班玛贯彻党和红军宗教政策的故事 138
    各方面军提出了相对一致的宗教政策的故事 139
    红军在班玛体现宗教政策的故事 141
    红军在班玛书写北上抗日标语的故事 142
    战斗剧社在班玛宣传演出的故事 143
    红军和班玛民众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故事 146
    红军领导慰问班玛贫苦农牧民的故事 146
    红军和藏族同胞互教互学的故事 147
    红军给班玛人民送锅的故事 148
    红军给索多家送铜锅的故事 149
    藏族人民教因伤留在班玛的红军战士铁匠手艺的故事 150
    班玛民众为红军筹措军粮的故事 151
    部落头人亚当旦洛资助红军的故事 152
    班玛民众为红军提供住宿的故事 153
    班玛僧众为红军提供住宿的故事 154
    吉德寺为红军提供住宿的故事 154
    吾扎寺为红军提供住宿的故事 155
    班前寺为红军提供住宿的故事 156
    白扎寺为红军提供住宿的故事 156
    阿什姜寺为红军提供住宿的故事 156
    班玛人民为红军当向导的故事 157
    班玛人民救护红军伤病员的故事 158
    班玛藏族同胞掩埋红军遗骸的故事 159
    第四部分  班玛人民怀念红军的故事 161
    班玛人民用歌谣诗句怀念红军的故事 161
    班玛保护、珍藏红军遗迹、遗物的故事 163
    红军沟的故事 163
    朱德会议室的故事 165
    红军泉的故事 167
    红军路故事 168
    红军哨所的故事 168
    红军桥的故事 169
    红军墓的故事 170
    继承红军长征精神  打造“三色班玛” 172
    后  记 174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