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高速动车组总体及转向架(第2版)

    作者:王伯铭

    本书是在2008年6月出版的“高速动车组总体及转向架”第一版的基础上,经过近五年的本科教学检验,吸收现场实际运用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相应增加了与时速300km动车组(即CRH3)总体和转向架有关的内容。本书旨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高速动车组总体及转向架结构和原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基本概念为主,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典型动车组进行解剖,并注意反映国内外最新高速动车组研究成果。本书力争重点突出、内容新颖、叙述全面。本书不但可以作为高速动车组专业方向的专业教科书,也可以作为机车工程、机车运用、铁道车辆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铁路动车组运用、检修、管理人员和机车车辆工程技术人员的实用参考书。本书分5章。分别叙述动车组总体综述(包含世界各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动车组总体及主要技术参数、动车组转向架、动车组车体和动车组车端连接装置。重点在“动车组总体及主要技术参数”、“动车组车体”和“动车组转向架”三章。

  • 接触网

    作者:刘仕兵

    本书围绕接触网运营、维护、施工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重点介绍了接触网的基本结构和典型设备。主要内容包括: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基本要求、供电方式,接触网的设备与结构,接触网机械计算方法,接触网受流理论,接触网设计、施工与管理,接触网运营管理。

  • 城轨客运组织学生工作页

    作者:张晓玲 李攀科 编著

    城轨客运组织”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城轨运营服务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高职高专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建设要求,我校组织了企业专家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新发展、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骨干建设项目化系列教材,本书是其中之一。
    本书作为“城轨客运组织”课程的配套教材,内容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岗位工作要求出发,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编写,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点。本书以城轨站务员站台巡视岗、城轨站务员站厅巡视岗、城轨站务员客服中心岗、城轨客运值班员岗、城轨值班站长岗等的客运组织工作岗位职责为平台,内容划分为8个项目,共有39个任务,具体内容包括:
    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设计,学习实践线路与车站位置设计、车站类型及规模设计、车站组成及总体设计知识。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学习实践自动售/检票设备、车站列车信息、车站综合信息服务、列车设施设备、车站屏蔽门系统、车站环控系统的相关知识。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学习实践客流计划、全日行车计划、车辆配备计划、列车交路计划的相关知识。
    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作管理,学习实践站务员客服中心岗的岗位职责及作业流程、站务员巡视岗的岗位职责及作业流程、客运值班员的岗位职责及作业流程、值班站长的岗位职责及作业流程、车站日常运作管理的相关知识。
    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工作,学习实践日常客流组织、大客流组织、突发事件客流组织的相关知识。
    6.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调查预测与分析,学习实践客流认知、客流调查、客流分析、客流预测的相关知识。
    7.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事务处理,学习实践乘客投诉处理、乘客轻微客伤处理、乘客失物处理、乘客物品掉落轨道的处理等相关知识。
    8. 突发事件处理,学习实践屏蔽门故障处理、列车车门/屏蔽门夹人夹物处理、地铁道床伤亡处理、电梯事件处理、紧急解锁手柄或呼叫按钮被拉/按下的处理、车站水灾和线路积水的处理、车站全部进/出站闸机故障的处理、车站全部自动售票机故障的处理、车站全站停电的处理、城轨交通火灾的处理等相关知识。
    每个项目按照学习性工作任务、实践性工作任务两部分内容展开。学生通过从课本、教师课堂授课、网络等方式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之后按照实践任务给出的内容完成实践性工作任务,最后汇报总结和评比。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高等教育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方向教材。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是高速铁路、城轨列车、货物列车设计、运营和维护的重要基础,关系到运营安全性、乘坐舒适性。我国高速列车从引进技术到引领世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动力学成果,作者所在课题组是其中最核心的研究团队,这为本书提供了先天条件。本书以铁道车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我国高速列车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背景,以我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研发为目标,对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理...查看更多
  2. 前言



    我国铁路运输在21世纪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近十年来,我国高速列车经历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最后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最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技术进入了新阶段。近年来,城市轨道列车也取得了众多进展,开发出了各种城际列车、市域列车、地铁列车、低地板列车、跨座式列车和吊挂式列车。我国货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各种稳定可靠的新型转向架、重载列车和提速快捷货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
    车辆系统动力学是铁道车辆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一门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学科。我国在发展高速列车的过程中,车辆系统动力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速列车悬挂参数优化、安全舒适地运行、减振降噪等相关动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保障和研究平台,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的支撑下,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不断进步。不同形式的城轨列车补充了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并且形成了具有特殊性的城轨车辆动力学评价体系、建模仿真方法和试验方法。我国货运列车除了向重载发展之外,近年来一直在研究高速快捷货运列车,这也离不开车辆系统动力学的支撑。在我国铁路运输不断发展的同时,车辆系统动力学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是理论与工程结合,贯穿了每种车型的发展轨迹。我国铁道车辆在大量运营实践中发现了许多动力学现象和问题,为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大大丰富了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者出版了多本关于轨道车辆系统动力学的书籍,包括很多专著和教材。在对我校研究生授课过程中,以及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专著针对性太强,不太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基础知识学习和解决车辆工程实际问题,也不适合用于研究生课程“车辆系统动力学”的讲授。现有的教材要么内容过于宽泛,铁道车辆的专业知识篇幅较少;要么偏重于基础理论,缺乏与我国工程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缺少我国高速列车领域最新的动力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在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中,本书作者及所在团队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并在车辆动力学领域做出了相应贡献,主研或参与了绝大部分动车组及大量货物列车、城轨列车的动力学研究,包括动力学仿真、台架试验和线路测试。为此,结合我们多年来在车辆系统动力学领域的部分研究进展和工程经验编写了这本书。本书既可用于研究生教学,也可以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车辆系统动力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振动力学理论、轮轨接触关系和蠕滑理论、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概述以及车辆系统动力学边界条件;第二部分是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包括蛇行运动稳定性理论、车辆系统随机振动理论、车辆曲线通过理论、列车动力学等;第三部分是工程应用,包括动力学性能评价体系、动力学台架和线路试验、动力学仿真和控制等。很多工程应用实例分布在相关章节中,限于篇幅没有深入探讨,仅给出了基本过程和基本结论。本书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融会贯通,更注重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本书由罗仁编写了除第10章以外的章节,并最终统稿;石怀龙编写了第10章,并在后期对书稿进行了校正。本书部分内容引用了研究团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特别是高浩、郝建华、干锋和李忠继的学位论文;部分工程应用实例参考了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报告,还有部分图片和示例来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曾京教授、邬平波研究员、张卫华教授、戴焕云研究员、池茂儒研究员、王勇副研究员、王建斌博士及动强组各位老师的指导或帮助。特别感谢沈志云院士不辞辛劳为本书作序,并积极推动本书的修订和出版,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5388,U1334206,51005189)为本书的相关研究和出版提供的资助。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罗 仁
    2017年9月 
    ...查看更多
  1.  目录
    基础篇
    1  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2
    1.1  铁道车辆的发展 2
    1.1.1  铁路运输的发展 2
    1.1.2  机车车辆的发展 3
    1.1.3  未来发展 5
    1.2  车辆系统动力学发展概述 6<br/>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 6
    1.2.2  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 10
    1.2.3  车辆系统动力学试验 12
    1.3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概述 13
    1.3.1  车辆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方法 13
    1.3.2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重要应用 16
    1.3.3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难点 18
    2  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20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简介 20
    2.1.1  多体系统简介 20
    2.1.2  坐标系及姿态变换 22
    2.1.3  动力学模型 25
    2.1.4  数值积分 30
    2.2  振动理论简介 31
    2.2.1  线性振动 31
    2.2.2  非线性振动 41
    2.2.3  运动稳定性基本概念 45
    2.2.4  常微分方程几何分岔理论 49
    2.3  减振理论简介 55
    2.3.1  基本概念和分类 55
    2.3.2  两自由度系统 59
    2.3.3  动力吸振器理论 62
    2.3.4  RUZICKA隔振系统 66
    2.4  车辆运动姿态 70
    2.4.1  车辆运动姿态 70
    2.4.2  车辆悬挂模态 71
    2.4.3  轮轨约束 73
    3  轮轨接触和蠕滑理论 74
    3.1  车轮与钢轨型面 74
    3.1.1  车轮型面 74
    3.1.2  钢轨型面 79
    3.2  轮轨几何接触理论 81
    3.2.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定义 82
    3.2.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计算 90
    3.2.3  HERTZ和非HERTZ接触理论 101
    3.3  轮轨蠕滑率 111
    3.3.1  蠕滑率的定义 111
    3.3.2  简化的蠕滑率公式 113
    3.3.3  更完整的蠕滑率表达式 115
    3.4  轮轨滚动接触经典理论 116
    3.4.1  KALKER线性理论 118
    3.4.2  沈氏理论 120
    3.4.3  KALKER简化理论(FASTSIM) 121
    3.4.4  POLACH滚动接触理论 123
    3.4.5  轮轨法向力的求解 125
    3.4.6  各种蠕滑理论的比较和适用范围 127
    4  车辆系统动力学边界条件 130
    4.1  铁路轨道与线路 131
    4.1.1  典型线路 131
    4.1.2  轨道空间坐标描述 136
    4.2  轨道不平顺 140
    4.2.1  轨道不平顺类型 140
    4.2.2  轨道不平顺描述及常用轨道谱 146
    4.3  气动载荷 154
    4.3.1  常用的风载荷获取方法 154
    4.3.2  常用的风载荷类型 157
    理论篇
    5  车辆系统蛇行运动稳定性 162
    5.1  蛇行运动的基本概念 162
    5.2  轮对蛇行运动 164
    5.2.1  动力学方程 164
    5.2.2  蛇行运动规律及数值验证 170
    5.3  转向架蛇行运动 172
    5.3.1  刚性转向架 172
    5.3.2  柔性定位转向架 174
    5.3.3  转向架蛇行运动特征 176
    5.4  整车蛇行运动 180
    5.4.1  车辆横向模型 180
    5.4.2  车辆横垂耦合模型 185
    5.4.3  车辆蛇行运动特征 189
    5.5  蛇行运动分岔 193
    5.5.1  分岔类型和特征 194
    5.5.2  蛇行运动分岔图 198
    5.5.3  临界速度 201
    5.6  蛇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05
    5.6.1  轮轨因素 205
    5.6.2  一系、二系悬挂参数 207
    5.6.3  车辆结构参数 210
    5.6.4  车辆质量参数 212
    5.6.5  车间减振器 214
    6  车辆系统随机振动 216
    6.1  随机振动简介 216
    6.1.1  基本概念 216
    6.1.2  随机变量 217
    6.1.3  随机函数 219
    6.2  车辆系统垂向随机振动 220
    6.2.1  车辆垂向随机振动模型 220
    6.2.2  车辆系统垂向随机振动规律 227
    6.3  车辆系统横向随机振动 234
    6.3.1  车辆横向动力学模型 235
    6.3.2  轮轨蠕滑 235
    6.3.3  车辆横向随机振动规律 236
    6.4  乘坐性能的影响因素 238
    6.4.1  轮轨因素 238
    6.4.2  一系悬挂参数 239
    6.4.3  二系悬挂参数 240
    6.4.4  车辆结构参数 243
    7  车辆系统曲线通过性能 244
    7.1  蠕滑力导向机理 244
    7.1.1  纯滚线 244
    7.1.2  蠕滑力 245
    7.1.3  蠕滑力导向 246
    7.2  车辆曲线通过模型及分析 250
    7.2.1  车辆曲线通过动力学方程 250
    7.2.2  车辆稳态曲线通过 253
    7.2.3  车辆动态曲线通过 255
    7.3  车轮磨耗和损伤 257
    7.3.1  车轮磨耗 257
    7.3.2  车轮损伤 261
    7.4  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影响因素 263
    7.4.1  动力学指标 263
    7.4.2  车辆曲线通过影响因素 263
    8  列车系统动力学 268
    8.1  列车动力学因素 268
    8.1.1  车钩缓冲装置 268
    8.1.2  牵引制动 271
    8.1.3  线路条件 274
    8.2  列车动力学模型 276
    8.2.1  采用单自由度车辆的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276
    8.2.2  列车横向动力学模型 277
    8.2.3  全自由度列车模型 278
    8.3  列车动力学应用 279
    8.3.1  列车连挂模拟 280
    8.3.2  司机驾驶模拟 281
    8.3.3  尾车晃动分析 284
    实践篇
    9  车辆系统动力学评价方法和指标 290
    9.1  蛇行运动稳定性 290
    9.1.1  渐进稳定性判断方法 290
    9.1.2  线路评判蛇行稳定性的方法 293
    9.2  运行平稳性 294
    9.2.1  SPERLING平稳性指标 295
    9.2.2  舒适度指标 296
    9.2.3  ISO2631振动性能 299
    9.2.4  运行品质 299
    9.3  运行安全性 301
    9.3.1  常规指标 301
    9.3.2  扭曲线路通过 303
    9.3.3  转向架转动系数 304
    9.4  其余动力学指标 304
    9.4.1  柔度系数 304
    9.4.2  P1、P2力 306
    9.4.3  轮轨磨耗指标 308
    10  车辆系统动力学试验 310
    10.1  比例模型及部件试验 310
    10.1.1  轮对试验 310
    10.1.2  悬挂元件试验 313
    10.1.3  转向架及车体试验 319
    10.1.4  弓网关系试验台 325
    10.2  整车台架试验 325
    10.2.1  整车滚动试验台 325
    10.2.2  整车振动试验台 326
    10.2.3  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 326
    10.2.4  整车参数试验台 330
    10.3  线路试验 332
    10.3.1  线路常规试验 332
    10.3.2  线路跟踪试验 336
    10.3.3  线路研究性试验 339
    11  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 340
    11.1  动力学仿真基本方法 340
    11.1.1  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340
    11.1.2  动力学仿真常用软件 349
    11.2  动力学现象分析 353
    11.2.1  常规动力学现象 353
    11.2.2  车辆异常振动问题 353
    11.2.3  车辆晃动 358
    11.3  动力学性能预测和参数优化 364
    11.3.1  车辆动力学性能预测 364
    11.3.2  车辆系统参数优化 377
    12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技术 380
    12.1  铁道车辆半主动和主动控制 380
    12.1.1  半主动控制 381
    12.1.2  主动控制 384
    12.2  摆式列车 386
    12.2.1  摆式列车的基本原理 386
    12.2.2  摆式列车类型 388
    12.2.3  摆式列车工程应用 393
    12.3  径向转向架 394
    12.3.1  径向转向架的机理 394
    12.3.2  径向转向架的种类 395
    12.3.3  应用及效果 398
    参考文献 400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