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国际问题与全球治理

    作者:任治俊, 胡腾

    本书为“富乐屯文汇”中的一本,在长期关注并开展财经形势分析与政策规划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际语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五个方面探讨了2010~2011年国际热点问题,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梳理和归纳了国际问题发展及成果。本书在学术性和政策性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意见共人们参考。

  • 16—17世纪西欧人眼中的俄罗斯

    作者:朱川豫 严学玉 付华权 姜海阳

    本书以俄语、英语的文献、专著和论文为主要参考资料,同时吸收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作者从西欧人俄罗斯观形成的基础、形成的过程,以及西欧人眼中的俄罗斯形象三方面入手,对16-17世纪西欧人对俄罗斯认识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了介绍和评价,亦探讨了西欧人早期对俄罗斯认识的观点对双方产生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属于西欧与俄罗斯交往史中观念认识问题的范畴。目前国内学术圈对该问题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少有学者做过深入研究。研究西欧与俄罗斯交往史中的观念认识问题有助于把欧俄关系史的研究引向深入。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新型城镇化改革研究

    作者:陈学明, 王喜梅, 主编

    本书从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探寻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户籍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投融资改革、财税改革、土地改革。并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还可以起到将无形的改革具体化的作用,为改革提供最好的“抓手”。这一重要局部的突破,将为全面改革的顺利推进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为古籍整理类著作,主要对敦煌文献中的功德记文书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辑录和校勘。全书共有功德记录文62篇,每一篇录文均包括题解、正文和校勘三个部分。敦煌写本功德记文书是晚唐至宋初敦煌地区的世家大族、社邑组织和单个家庭从事开窟造像、修建佛堂和佛龛以及塑像、彩绘等佛教营建活动的真实记录。该书以IDP(国际敦煌项目)数据库公示的敦煌写卷为底本,参考了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校正了前人文本录入中的部分错...查看更多
  2. 佛教的傳入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顯著的表現之一便是直接或間接催生了諸多新的文體樣式,敦煌功德記即爲其中的典型代表。
    “功德”一詞本指“功業和德行”,佛教借入後作爲常用術語泛指從事“念佛、頌經、設齋、供養、佈施、修寺、建塔、造像”等善事。功德有大小輕重之分,諸善事中以造像最受佛家的推崇和鼓勵。佛教認爲,佛像具有住持佛法的功能。在佛事活動中,僧俗信衆正是通過“觀像”才得以瞻禮,體味佛陀的體貌相好與佛國的莊嚴美妙,進而感悟佛心,净化靈魂,消减罪業而獲得福報。因此,“設像行道”成爲佛家傳道弘法的基本方式。佛像既是一切佛教活動的中心,造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於中國古代的造像,武樹善先生指出:“元魏以來,造像滋多。緣佛教初盛,於中國且干戈紛擾,迄無寧歲,故民人救死不惶,相率祈靈於佛氏,一家造一像,或數十家造一像。佛像之外,遍鎸邑子道士、曾祖、父母、兄弟、妻、嫂、子女姓名,以爲國興、家祈、安謐之福。有或鎸於佛座佛背,或有序贊,或第姓名,固屬無聊之迷信,亦時輿地使。”南北朝時期,頻繁的戰亂導致民不聊生,困苦無依的民衆轉而向佛陀尋求精神上的慰藉。於是,造像之風盛行,一種專門記録造像之事的題記便隨之出現。最初的題記皆附載於佛像的台座或背部,一般僅記有造像時間、造像者身份以及所發願辭等極爲簡略的内容。隨著造像題記的大量創作,其内容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以散文體式述及造像時間、造像者身份、造像動機、造像題材、佛像名稱、發願物件、所發願辭等較爲固定的内容,并最終發展出獨立的造像碑記。
    由於地理環境、地質條件以及傳統建築風格等方面的顯著差異,佛教造像在中國的南北方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南方採取寺廟造像的方式,北方則繼承了古印度“石窟寺”的傳統,即在造像之初,預先選擇適宜的山體崖壁開掘出佛像容身的洞窟,由此形成了集開窟、造像和彩繪於一體的石窟造像藝術風格。敦煌是古代河西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其開窟造像活動自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起,經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和元等十一個時代而延續不衰,故而迄今仍保留著全世界規模最宏大、歷時最久遠、内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造像藝術寶庫。不僅如此,開鑿洞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財物力,遠非普通民衆所能負擔,因此,敦煌石窟基本都由歷代的地方大族籌措完成。尤其是晚唐以來,爲了祈獲開窟造像的巨大福報,敦煌大族在掌控開窟造像活動的同時,往往憑藉其權勢和社會影響力將所造之窟據爲本家族的“家窟”,妄圖使之成爲子孫後代累世揚威于敦煌的依託和象徵。勒刻石碑是敦煌自古即有的傳統,每造一窟必要豎碑記事,而對“家窟”之主而言,所豎之碑自然就成爲其炫耀家族史跡、彰顯家族權威的名片。衆所周知,一種文體的形成、發展和演變總是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需求。開窟造像本是純粹的佛教信仰實踐活動,卻因敦煌大族的一己私欲而摻雜了世俗的功利色彩。於是,原本以記事爲主的造像碑記中加入了大量宣揚家族歷史和家族成員事蹟的世俗内容,其宗教色彩陡然弱化,進而演變爲以記功爲主的“功德記碑”。
    在敦煌大族壟斷“石窟寺”之外,基層鄉里的社邑組織或家庭單元則會在宅地或耕地上修建一些相對簡易的小型佛堂、佛塔或佛龕等,内供佛像,以便百姓日常修行禮佛之用。因此,敦煌文獻中還保留了許多記載基層民衆從事佛教營建活動的功德記。較之敦煌大族的鴻篇巨制,這些功德記通常篇幅短小,由於没有贅述家族歷史之需,故在内容和體制上較好地傳承了造像碑記的寫作特點。所不同的是,這些功德記所記之事不再局限於單純的造像,舉凡修建佛塔、佛堂、佛龕,繕補塑像、彩繪,乃至於維修佛教建築的梁棟、門樓、兩廊等皆有反映。
    敦煌本功德記文書是敦煌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種實用文體,敦煌功德記較爲全面地記載了晚唐五代時期敦煌各階層從事開窟造像等佛教營建活動的真實面貌,其内容涉及中古敦煌的政治、經濟、宗教、民俗、世家大族、民族關係以及石窟考古、佛教藝術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研究中國古代佛教以及中古敦煌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查看更多
  1. 社邑於當坊蘭若塑釋伽牟尼等像記   一
    天福拾肆年八月廿二日歸義軍節度使曹某建窟簷記   三
    大唐沙洲釋門索法律義辯和尚修功德記碑   四
    李庭光功德碑   一二
    唐沙洲龍興寺上座馬德勝和尚宕泉創修功德記   一六
    造釋伽像功德讚   一九
    敕河西節度使兵部尚書張公德政碑   二一
    比丘福惠等十六人造佛窟約   二七
    大唐玄宗皇帝問勝光法師而造開元寺   二八
    唐天復元年十二月十八日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   三〇
    某氏造窟上梁文   三二
    董保德佛事功德頌(一)   三五
    董保德佛事功德頌(二)   三八
    修建精藍功德記   四一
    河西節度使司空造佛窟功德記   四三
    敦煌鄉信士賢者張安三父子敬造佛堂功德記   四六
    創建伽藍功德并序   四八
    张淮深造窟功德碑   五一
    己未年正月十五日沙門道真三界寺造諸功德記   五七
    大唐李府君修功德碑記   五九
    某令公重修開元寺功德記   六二
    大唐沙州釋門索法律義辯和尚修功德記碑   六三
    李君莫高窟佛龕碑并序   六六
    修佛堂功德文   七四
    觀音院主釋道真修龕句并序   七六
    莫高窟再修功德记   七九
    大番敕尚書令賜大瑟告身起律心聖光寺功德頌   八二
    建佛堂門樓文   八五
    社人修窟功德記   八八
    敦煌社人平詘子等宕泉建窟功德記   九〇
    莫高窟素畫功德讚文   九二
    報恩吉祥窟記   九四
    創於城東第一渠莊新造佛堂一所功德記并序   九八
    河西节度使尚书曹议金造窟功德文   一〇〇
    報恩寺開温室浴僧記   一〇三
    孟受中界先祖莊西££蘭若功德記   一〇五
    結社修窟功德記   一〇七
    某氏建三龕功德記   一一〇
    長興元年河西都僧統依宕泉建龕一所上梁文   一一三
    孟授上祖莊上浮圖功德記并序   一一七
    本居宅西壁上建龕功德銘   一二一
    河西節度使司空造大窟功德記   一二三
    於當居創造佛刹功德記   一二七
    都押衙鎸大龕功德記   一二九
    莫高窟功德記   一三一
    大唐隴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記   一三四
    張淮深造窟功德碑   一三九
    河西節度使尚書修大窟功德記   一四四
    吐蕃論董勃藏重修伽藍功德記   一四七
    某氏修窟并諸佛事功德記   一五〇
    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記   一五二
    光启三年五月十日文坊巷社肆拾貳家創修私佛塔記   一五六
    修文坊巷社再緝上祖蘭若標畫兩廊大聖功德讚并序   一五七
    右軍衛十將使孔公浮圖功德銘并序   一五九
    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   一六四
    陰處士碑   一七二
    隴西李家先代碑記   一七九
    大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碑   一八一
    翟家碑   一八八
    吴僧統碑     一九三
    沙州釋門索法律窟銘   一九八
    張潛建和尚修龕功德記   二〇四
    社邑修功德記   二〇六
    ...查看更多
  2. 刘瑶瑶,女,1983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辉南县,博士,副教授。现为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省部级项目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