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础(第2版)

    作者:彭其渊 文 超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行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时间价值观念的增强使缩短旅客在途旅行时间成为人们出行的普遍要求。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发展到今天,已显现出它们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负面效应。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能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新合金材料、制造业等高新技术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这些新技术也成了产生高速铁路的土壤,高速铁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特别是代表世界高速铁路最先进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使我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铁路跨越式发展和六次大提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慢、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的面貌。但是,面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铁路运输仍远远不能满足运输市场需求。
    针对我国铁路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运输网,逐步完善运输条件,建成以高速铁路为主体的快速客运系统,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和客运的快速化、公交化以及货运的集装化、重载化和物流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高速铁路1.6万km以上,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通道,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并形成高速铁路网,以解决我国主要干线能力不足的问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已大规模展开,相关的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技术攻关工作正在不断深入,高速铁路的大规模运营时代即将到来。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的高速铁路里程已达到了1.1万km。为了适应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运输组织管理人才的需要,按照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作者在充分借鉴和参考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研究团队在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列车开行方案、调度指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经过修改和整理,教材编写组于2009年出版了《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础》第1版。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铁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高速铁路运输组织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新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因此,本教材编写组及时对教材进行再版,增加最新理论成果,提高本教材的适应性及可读性。
    该教材涵盖了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和通过能力、高速铁路综合维修天窗设置与维修计划编制管理、高速铁路动车组与乘务运用计划、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和高速铁路车站工作组织等八章。本书是为高等学校培养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和运营管理本科人才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技术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全书由彭其渊、文超、闫海峰和马驷共同编写完成。其中彭其渊完成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写作工作,闫海峰完成第三章和第五章的写作工作,文超完成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写作工作,第二章由马驷完成,第八章由彭其渊和文超共同完成。全书统稿由彭其渊和文超负责。
    在编写过程中,杜文、王慈光、魏德勇、刘华、赵春雷、张骥翼等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宝贵的指导意见,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协作。
    在资料收集、调研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铁道部运输局、科技司、工程管理中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一、二、三、四勘察设计院,武广、西郑、京津高速铁路公司以及京沪高速铁路公司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热忱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书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著作、教材、学术论文和有关文献,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本书涵盖内容较多,加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及运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在不断发展,同时限于作者的水平,在全书内容的组织和文献材料的取舍方面,难免存在诸多不当和疏漏之处,热诚欢迎国内外同行和专家及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4年6月10日


  • 高速铁路动车组辅助设备维护与检修(第2版)

    作者:时蕾,石高山

    本书入选教育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书提供教学标准、课程大纲、PPT、题库、教学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包,如需进一步了解请联系出版社服务人员028-81435775。



    本书是高等职业教育车辆专业教材,列入教育部首批“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为第2版,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高速动车组运用检修的各项任务、项目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面向工作岗位的实际能力。全书内容分为5个项目:动车组辅助供电系统维护与检修、动车组空调及换气系统维护与检修、动车组车门系统维护与检修、动车组给排水及卫生系统维护与检修、动车组车内其他电气设备维护与检修。本书适合高速铁路、城际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企业从事动车组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检修及管理工作的人员或者铁路高职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

    作者:张刚毅

    本书是依据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的岗位标准和培训规范,结合铁路现代化发展的实际而编写。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高速铁路的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与方向、技术方向、技术条件与社会需求等;第二章主要讲述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流制、组成、外部电源、牵引网供电方式及同相供电技术等;第三章主要讲解高速铁路电力供电系统和电力SCA DA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特点;第四章主要阐述高速铁路变配电系统中变(配)电所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变配电系统的运行与检修等;第五章主要阐述高速铁路接触网的特点与要求、结构与设施、接触悬挂、施工新技术、运行与检修管理等。本书适用于高速铁路牵引供电人员的岗前资格性和岗位适应性培训,也可作为高职高专供电技术专业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材。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高速铁路牵引网轨道回路电压电流分布及综合接地系统》的内容及其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反映了现代接地系统设计的理念和未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发展方向,可供广大设计技术人员、电气工程师和信号设备专业人员参考。此外,本书对于施工技术人员、铁路土木工程师以及从事技术管理的相关人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0 绪论
    1 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轨回路及接地系统
    1.1 概述
    1.2 接地基础理论与接地系统
    1.3 直接接触防护和非直接接触防护的基本要求

    2 牵引网轨道回路电压电流分布
    2.1 牵引供电系统回流及钢轨电位研究分析的一边界条件
    2.2 多重接地系统下的铁道信号传输工作电路与牵引供电回流和闪络保护通道
    2.3 钢轨电位与钢轨电流
    2.4 钢轨电位与接地

    3 牵引网回路数学建模及计算分析
    3.1 导线内阻抗计算
    3.2 架空导线一大地回路阻抗计算
    3.3 埋地裸导线相关电气参数计算
    3.4 基础理论传输线理论
    3.5 牵引网电路特点及其计算机解法
    3.6 AT牵引网计算分析方法
    3.7 铁路综合接地的系统参数与相关导线选型
    3.8 小结

    4 铁路综合接地的系统设计
    4.1 概述
    4.2 牵引供电子系统的电气接地及对综合接地系统的要求
    4.3 信号子系统综合接地及电磁兼容要求
    4.4 接地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
    4.5 牵引供电子系统电气接地及相关的土建工程接口设计
    4.6 接地极系统的设计及新材料工艺技术的应用
    4.7 接地系统的设计施工注意事项
    4.8 接地导体之间的连接和施工注意事项

    5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工程实施方案
    5.1 综合接地系统的相关设施和一般原则
    5.2 路基和轨道工程的综合接地系统实施方案
    5.3 桥梁区段综合接地系统的实施方案
    5.4 隧道区段综合接地系统的实施方案
    5.5 站场区段综合接地系统的实施方案
    5.6 铁路沿线相邻相关设施的综合接地实施方案
    5.7 综合接地的工程量参考清单

    6 综合接地的测量与验收方法
    6.1 一般要求
    6.2 阻抗测量方法
    6.3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轨道电位和设备电位测量方法
    6.4 电气完整性测量
    6.5 其他
    6.6 中间检查和验收测量
    结语
    参考资料
    ...查看更多
  2. 戚广枫,现任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系我国铁路与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高速铁路SiFCAT350接触网系统的主要研发人,电气化铁路安全评估和FIAMS技术分析专家,LECFTC9,TC8行业标准的国际专家。曾总体主持武广客专电气化工程的研究与设计,具有丰富的大型工程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曾获第5届全国十佳杰出国际项目经理大奖,是我国目前首批十名FIDIC国际培训师之一。所主持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如“高速铁路电气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武广工程示范”获铁道科技一等奖。武广、郑西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均获得铁道部优秀设计一等奖。辛成山(1940—2005)我国铁道电气化牵引供电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曾在铁道科学研究院长期任职,后在北京交通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是推动AT供电在我国实践和应用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曾发表《AT供电系统等值电路推导方法》《AT供电系统的部分感应电压系数》《27.5 kv供电的AT供电系统性能分析》《关于省掉变电所AT的讨论》等一系列关于AT供电的论文。在武广高铁的前期工程方案研究中。对综合接地技术方案的研究尤其是理论建模、计算方法做出重要贡献。曾主持解决我国大秦线重载列车大电流钢轨电位研究等技术难题。...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