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中国铁路教育志稿

    作者:许守祜

    本书主要为中国铁路教育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概述。通过对100多年来铁路教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的阐述。表现出在铁路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为铁路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处大批人才,为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输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铁路孕育了铁路教育,使其逐渐形成了体制严缜、制度完备、管理严格的办学特色,为繁荣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 铁路改革目标与路径研究

    作者:左大杰 等

    本书为系列书“铁路改革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改革目标与路径是全面深化铁路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本书在研究国外铁路以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目标与路径实践与启示的基础上,对我国铁路改革目标与路径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我国铁路改革的12个目标和“六步走”的全面深化铁路改革路径。本书适合运输政策、经济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业界与政府机关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参考。

  • 新型道路交通绿波通行方案研究

    作者:吴宇强

    《新型道路交通绿波通行方案研究》主要研究一种新型的交通信号灯的优化控制方法,通过合理配置交通信号灯的控制模式,优化交通信号灯的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等配置参数,降低路网中车辆的平均延误时间,以达到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同时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效率的目的。《新型道路交通绿波通行方案研究》主要介绍了:道路交通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交通信号的分类、交通信号灯的基本要素、交通信号灯的控制方式、道路交通的评价指标以及《新型道路交通绿波通行方案研究》所使用的道路交通仿真工具;单一交叉口的信号灯配置问题;针对理想化主干道提出了双向绿波带模型;整个道路网的绿波带模型以及对绿波带模型的总结与优化。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依托于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基本职业能力测评的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合同编号:2012-319-284-310),基于德国COMET职业能力测评理论与方法,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研究反思和工作实录四个部分系统剖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
  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的研究多从某个课程、专业、院校或区域出发,尝试建立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促进教师教学工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已有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较多体现了职业能力的结构特点,但对职业能力的层级关系反映不够,且多具有校本或区域性特点,通适性不够强,难以进行校际或区域的比较,也无法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共同的参照和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交通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和整体实力都处于全国职业教育的前列,在国家把提高质量作为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的背景下,树立科学的交通高职教育质量观,进行科学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和实践,对提高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能仅仅培养学生机械性的操作技艺和技能,而应更多的关注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在学生与其未来的工作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获得未来职业世界中所需要的、重要的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职业所必需的本领,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也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从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普遍性的职业知识,更要依靠个体性的职业知识,即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经验性知识,无法通过传统的考试来测试,这就给职业能力的考核和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
    德国不莱梅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创始人劳耐尔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建立了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KOMET)的能力模型理论框架,它是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严格的心理测评技术,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承诺进行大规模标准化测评的理论模型。其灵感来自于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它以建立在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标准化能力模型和测评模型为基础,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综合化、开放性的测试题目,对特定职业领域的认知能力特征进行诊断和测量,以确定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否促进了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测评与资格考试不同,不考核以行动方式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这样便可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职业能力诊断与测评。在进行能力诊断的同时,还可以收集被试者的背景资料,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分析,对被试者的职业认同感发展及职业承诺进行评价。通过测评获得大量关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数据和认识,实现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科学监控,同时还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体制之间,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进行比较研究。职业能力测评基于科学的职业能力模型,测试题目反映职业的效度,大规模、标准化的测评使测评结果较好地反映专业质量的整体水平。可以专业为单位发布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年度报告,便于决策者掌握全国该专业教育质量总体情况,而那些测评不理想的院校则会感到危机和压力,从而为职业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证基础,同时有利于促进学院的课程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
    本书依托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基于职业能力测评的高职汽车技术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在高职教育质量及评价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借鉴德国职业能力诊断的最新研究成果K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理论框架,以职业的工作要求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实际优化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部分交通类职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在完成和处理汽车维修典型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进行测评,同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调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状况,通过量化分析结果从学生职业能力的视角描述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育质量状况,分析学校教育因素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职业院校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研究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基于职业能力测评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和方法,以期在交通职业院校乃至全国同类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进行全面推广,也可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与借鉴。


    编  者  
    2015年6月
    ...查看更多
  1.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高职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高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
    在我国的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宋史•戚国文传》中有“重物不评价重人知而不欺”的记载,其意思包含着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其原意在评论货物价格,而现在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即便从“评价”一词的原意来看,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应当理解为评定价值。在英语中,“evaluate”(评价)在辞源学上的含义是引出和阐发价值。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1971年,美国学者格朗兰德(Gronlund,N.E.)将评价表示为:“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判断”。在本书中,用“评价”一词来表达“测量(或非测量)和价值判断”。
    1. 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
    教育评价,是评价这一概念广泛运用而落实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体现,它译自英文Educational evaluation。作为一门较新兴的学科,各国教育评价的专家、学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界定和解说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最近,张武生教授提出了“教育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系统地对教育存在及其相关因素和方面所作的价值判断。”其中,“教育存在及其相关因素和方面”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教育评价按其对象范围的大小也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存在及其相关因素和方面”中的教学这个方面为对象的教育评价。陈玉琨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
    2.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是两个易于混淆的概念。教育测量是对学生的学业、智能及其他有关教育的心理属性从数量上给以正确的表现。概括地讲,它是从数量上去表现教育现象。具体来说,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就学力、兴趣、适应性、智能、个性及性格等教育的和心理的现象,用一定的测定尺度去提供量化资料。这里虽然也有分析的性质,但一般不包括按照价值观去解释其意义。可见,测量是从数量上对资料进行描述,是为评价提供量化资料的,而其自身并不是评价。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换言之,它是从价值上去解释教育现实的。这就是说,教育评价是关系到明确教育的目标及其价值的概念,是按照教育目标和价值观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教育计划的实施成果的。评价的重心在于把教育目标作为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然而,要进行价值判断,就必须以可靠的资料为基础。这里所说的资料,当然包括两种类型的资料,即量化资料和非量化资料。前者是通过用一定尺度的测量取得的,后者是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获取的。
    由此可见,评价离不开测量,测量在评价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从数量上提供资料。量化资料在现代教育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但又要看到,在评价中量化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目前有些评价因素量化还有困难,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因此,进行评价,必须同时尊重和利用上述两种类型的资料。
    从教育测量到教育评价,这是评价观点的转化。导致从测量到评价的观点转化的理论背景,一般认为是受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心理学舍去过去的人类要素观,采用了总体构造观;而新教育学接受了新心理学的观点,把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不再把教育看作是单纯的灌输知识了。因此,教育学就从社会的观点出发,就智慧、情感及身体等方面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从这种新教育学的立场出发,只在数量上测量某些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诸如态度、兴趣、创造及鉴赏能力等重要目标。对这些问题,即使是测量有困难,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评价。鉴于以上理论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从测量到评价的基本观点的转化。为了说明这种观点的变化,在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更多地用“评价”取代“测量”,但不管用哪一种语言来表达“评价”的意义,一般都注意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
    3.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阶段,它是具有职业性、重视能力训练的高等教育,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全面、合理、有效的评价,是确保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显著的差别,有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比较,见表1.1.1。
    表1.1.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比较 
    教育类型 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评价重点 学校环境中的学术能力与学业成就 工作情景中的职业能力与操作能力
    评价依据 课程专家与教师开发的学科课程 企业界与教师开发的职业能力标准
    评价目的 选择优秀,推测发展潜能 认可已掌握的职业能力,关注当前
    评价者 以学科教师为主 以工作场所人员为主
    评价证据 来源于学科作业和考试 来源于工作场所的实际操作表现
    评价模式 常模参照评价 标准参照评价
    4. 高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基于专业的、适应专业特性的评价模式。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不能笼统地、不分专业地进行评价。这也是由高职专业教育所具备的“个性”决定的。因此,对于高职教育的评价,除了要基于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而言,还应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具有专业特性的质量评价模式,即高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这样的评价更符合高职教育专业的实际,因而评价的实效性更高。当然,对于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而言,核心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普遍性的职业知识,更要依靠个体性的职业知识,即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经验性知识,无法通过传统的考试来测试,传统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这就给职业能力的考核和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于当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而言,迫切需要破解两个难题:一是如何有效评价不同专业的教育质量,由统一评价转变为个别评价,体现专业特性;二是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输入评价转变为输出评价,实现“评为所需”。这两个难题的突破归结为一点,即通过对传统评价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不同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来反映专业教育质量。
    ...查看更多
  1.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一、高职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1
    二、职业能力测评的基本理论 8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15
    一、测评准备 15
    二、测评实践 20
    三、测评结果 23
    四、比较研究 206
    第三部分  研究反思 217
    一、对测评结果的反思 217
    二、对测评本身的反思 228
    第四部分  工作实录 231
    一、内化理念,首次测试 231
    二、论证分析、尝试开发 232
    三、积累经验,全面开发 233
    四、完成开发,实施预测 235
    五、选定题目,正式测试 236
    参考文献 238
    后  记 239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