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作者: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四川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适用于环境类别为一类的一般民用建筑面或屋面叠合板用的预制底板,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以下地区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剪结构。

  • 可持续发展与地下工程

    作者:仇文革, 洪开荣

    本书是中国内地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及中国台湾隧道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受到政府及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本文集收录的文章针对的主题即为“可持续发展与地下工程”。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质量、生态环境事故(事件)应急预案

    作者: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

    本书为建筑行业的安全质量、生态环境及灾害事故(事件)应急预案范本的集合。全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应急预案,包括中国中铁、中铁二局、中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三级,内容包括危险性分析、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警及信息预告、应急响应、信息公开、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培训与演练、奖惩及附则等;第二部分为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置卡,包括路基、隧道、桥梁、房建、车站、装修、钢结构、供电、营业线施工等共14部分,每部分均以典型工程为基础编制,通用性较强;现场处置方案内容包括事故风险分析、事故响应、应急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注意事项和附件;应急处置卡内容包括现场处置卡和应急卡控要点。本书全面总结了对实际工程中发生的现场事故的响应情况,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指导作用;本书也是现场应急处置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专业性。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一本探究先秦时期华夏城市选址的文化背景与具体实践的学术著作,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从龙山文化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城市选址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追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大量城市案例进行了分析;对先秦城市选址的传统技术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总结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技术;对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认为其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呈现出了“儒道互补”的总特征。全书结构清晰...查看更多
  2. 2008 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城镇,尤其是诸多新建的城镇遭遇到巨大损失,如 1949 年建设的青川县城(乔庄镇)四千余人遇难,房屋 1/3 倒塌,1953 年建设的北川县城(曲山镇),被夷为平地,两万余人遇难,县城被迫重新选址于安昌东南。而与之相比较的是,历史悠久的“老县城”较为安全,地震中受灾情况相对较轻。如有 1500 年历史的北川老县城禹里乡(治城),同样受到地震严重冲击,但因灾死亡人数为 283 人,具有 1700年历史的青川老县城青溪镇因灾死亡人数为 28 人。灾后重建的选址论证过程中,很多专家意识到这一问题。吴良镛先生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出,应致力于研究古人的城市选址行为,总结其经验和成就,为现代城市建设参考。
    在此背景下,本书对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先秦时期,是因为这是华夏文明的铸型期,是华夏民族基本心理结构和文化认同的起始期,是华夏主要哲学观点、审美意识、礼法传统形成期。正是对先秦时期华夏文明萌发、成型过程有着初步了解,本书确信这一时期对华夏城市选址营城传统的形成极为重要,故试图对这一特殊时期华夏城市选址的实践案例、思想观念、学说流派、哲学观点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寻觅华夏城市选址传统的源头与其特殊价值。
    以先秦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为背景,本书采用阶段式论述结合案例城市分析的方法,梳理了自龙山时代到东周结束约 2000 余年时间内先秦华夏文明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的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并选取作为城市选址重要支撑的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进行专项研究。
    先秦城市选址的已有研究,有的包含于史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著作内,有的则独立成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同视角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案例,陈述和总结了基于各自视角的先秦城市选址规律与特点。
    经过对各领域既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尚存对于中国城市选址传统的认识处于起步阶段、对先秦阶段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研究的中立性与动态性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既有研究中,对中国城市选址传统形成、演变的过程缺乏梳理提炼;研究局限于案例研究中,对选址的综合性认识不强。究其主要原因,是“城市选址”通常被看作是城市建设史的一部分,其自身的普遍性特点和规律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也说明了,在城市新建和扩建中,缺乏从历史维度对城址进行论证仍是普遍现象。灾区城镇选址的教训,提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认知确有必要。
    本书是在邱建教授的指导下,以本人博士论文为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渝地区城市重大疫情传播与脆弱性空间耦合机理及规划应对研究”(项目批准号:52078423)、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公园城市的韧性协同规划设计研究及示范”(项目编号:2020YFS0054)资助下完成的,立足于探究中国城市(城邑)选址传统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在各阶段时代背景分析基础上,采用以时间为轴线的阶段式论述和案例城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先秦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等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本书还选取城市选址的重要支撑内容,即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两方面,进行专项研究,厘清先秦城市选址的进程,发现其基本特点和主要价值。
    本书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是追溯了先夏至东周的城市选址具体实践,对龙山文化时期,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河套地区在内的不同文化策源地的城邑选址情况进行了概述和梳理,对夏、商、西周、东周的城市选址进行了分阶段回顾和提炼;二是先秦城市选址的技术传统分析,提出选址技术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由“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六方面技术构成,具有“实用理性”特点;三是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梳理,发现城市选址受先秦哲学思想影响,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山水有情的审美观和有为无为的人地观三方面,呈现出“儒道互补”特征,“儒”“道”共同构成了进与退、巧与拙、收与放的矛盾体,形成了城市选址传统开放、多元、深沉的思想主干和基本线索。
    作者相信,先秦城市选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在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中揭示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传统的基本轮廓和面貌,发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及其成就;又能汲取理性、系统性与哲思的可贵养分,交给未来中国城市的实践,对营造具有安全、地域特色、和谐人地关系等特征的中国现代城市具有借鉴意义。另外,对不同地区城市选址传统的相互交流、影响进行研究,探讨这些传统如何共同促进了以中原地区为主流的华夏选址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华夏化进程也有积极的意义。
    唐由海
    2022.10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城邑的形成:龙山时代的城邑选址
    一、农业与前龙山时代的城邑 3
    二、龙山时代长江流域城邑选址 12
    三、龙山时代河套地区城邑选址 25
    四、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选址 35
    五、不同区域的选址特点 43
    六、华夏城邑选址传统初现 51
    第二章
    从城邑到城市:夏商时期的城市选址
    一、夏的都邑选址 58
    二、商的城市选址 70
    第三章 
    礼法制度下的西周城市选址
    一、西周的都邑政治制度 93
    二、早周都城选址 103
    三、周都城选址 110
    四、诸侯国城市选址 114
    第四章
    变革之会的东周城市选址
    一、东周的政治经济 120
    二、东周城址的违制 132
    三、诸侯国国都选址 137
    四、地方城市选址 157
    五、秦咸阳选址 163
    六、小 结 171
    第五章
    实用理性的选址技术体系
    一、先秦的科学技术 173
    二、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 177
    三、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 180
    四、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 184
    五、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 199
    六、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 214
    七、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 226
    八、小结:实用理性的技术体系特征 241
    第六章 
    儒道互补的选址哲学思想
    一、华夏哲学思想的形成 244
    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248
    三、山水有情的审美观 257
    四、有为无为的人地观 263
    五、小结:儒道互补的选址思想特征 278
    结  语 
    一、先秦城市选址研究的主要贡献 283
    二、先秦城市选址研究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288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291
    参考文献  294
    图表名录  312
    后  记  316
    ...查看更多
  2. 唐由海,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城市遗产保护、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与营建 、现代城市设计等,多年从事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等课程的讲授;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