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管理技能与应用

    作者:张海燕 彭林园 蒋文俊

    本教材是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之一,本教材内容分为六大模块,即认识管理、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首先,力求“理论够用,重在实践”,高度精炼理论要点,强化任务环节;其次,教材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详细、可撕拉式任务清单,阶段性学习完成后,附有2-3个课后综合型任务拓展;再次,辅以大量职场案例、企业管理案例、寓言故事,以便学生对管理技能形成全面、形象化的认识。丰富的案例和资料也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提供了便利。本书主要适用于高职层次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 证券投资学

    作者:郭璐 陈震 陆荣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而,当代大学生掌握一点《证券投资学》知识就显得极其紧迫而重要。而国内现有的诸多《证券投资学》教材的研究框架、理论体系等方面相对滞后,本版教材力求使该书理论体系更加规范、合理,尤其针对国内资本市场的现实特点和地方院校的实际诉求,增强其实践性、应用性和前沿性。

  • 管理心理学

    作者:田斌

    本书是为管理类专业的网络学院的学生进行设计的,从基础理论概念出发,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观点概念,对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因而本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为教材。主要由管理基础、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三个篇目共九章构成。管理基础篇阐述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管理概要、管理过程;管理思想篇透过管理思想的演变阐述环境变化与组织管理的互动权变关系,包括管理思想萌芽、管理思想形成、管理思想发展等;管理实践篇通过本土案例的选取与剖析,展现管理知识的实用性及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实践性和应变性,由重啤“黑天鹅事件”、阿里巴巴管理创新、华为文化、三鹿事件中质量与运营...查看更多
  2.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我国高等教育由单纯的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意义不再只局限于教会大学生掌握某种职业的基本知识,而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科知识架构,给予大学生全面开放的教育和训练,引导大学生在融通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养成广泛求知的兴趣态度习惯,丰富学习的意义及生活的价值;同时,透过对社会的关注、思考及适应,触发公民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助推其继续成长。
    通识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逐步落实在高等教育范式的改变,大学生培养知识体系的重新架构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根据各高校培养定位及学科专业设置的现实,构建通识课程体系。
    重庆工商大学顺应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在全校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实践结合学校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特色,服务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为支点,构建了包含“公共基础+核心通识课+通识选修”为引导的通识平台,以及包含“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为主干的专识平台。“管理通论”属于通识平台中的核心通识课程,主要对学校非经济管理类的学科专业开设。
    开设“管理通论”课程的初衷,不仅仅是单纯地灌输管理学知识,而是通过该门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理解组织与个人的逻辑、社会与个人的逻辑的社会视角。因此,我们主要的思考是建立课程与社会、知识和学习者的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教学思路,明确课程目标。
    开设“管理通论”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团队及组织管理规律,引发大学生进行现实解读和问题研究的兴趣;课程教学运行过程,注重训练大学生理解知识与现实关联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互动,力图使大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时,能够从管理者的视角,综合考量,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初步形成管理思维,树立管理意识,进而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该课程共30学时,由六个可以积木式混搭的教学模块组成,具体包括:管理概要(认识管理及管理学),管理思想演变(了解管理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卓越企业(领略卓越与管理的关系),优秀管理者(领悟管理有效与管理素养育成的互动),假如我要成为管理者(探询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目标契合),管理综述(明确科学管理的本质要求)。
    《管理通论》教材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其编写思路是:认识管理活动、理解管理思想、思考管理实践。
    第一,认识管理活动。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过程之中,就其表现形式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无论其表现是否不同,其核心都逃不过“协调”两字,即协调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求之间的矛盾。管理活动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其工作内容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由决策贯穿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基本职能活动构成了完整的管理过程。是否“做好正确的事”,是对管理活动有效性的衡量。
    第二,理解管理思想。人类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探究始自管理实践之初,时至今日也未停止。即便是在经验至上的时代,也有先行者为管理思想库添砖加瓦。尽管管理思想体系化的历史并不悠久,但不失多彩,管理实践的纷繁,沉甸了管理思想库。先行者的思想引导着后继者,后继者的努力充实着管理思想库,建立、发展并完善了管理知识体系,从而使不同时代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
    第三,思考管理实践。管理是管理者思想的实现过程,是管理者在特定环境中、为解决特定组织的存续问题,而选取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案、管理运作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管理效果。因此,管理活动带有较为浓厚的管理者个性色彩。同时,管理者的理念、作为直接决定了其掌控的组织最终的得失成败。所以,管理的实践意义既包含了组织特性所致的复杂多元的具体活动过程,也包含了组织管理者动态丰富的实践活动及其活动效果。
    本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为:
    (1)突破理论描述的过程框架,搭建适应课程目标的内容体系。
    教材以组织追求“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地做事”为目标,以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与管理环境的交互为主线进行架构,主要有管理基础、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三个篇目共九章内容。管理基础篇,涵盖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知识点,包括管理概要、管理过程两章;管理思想篇透过管理思想的演变,阐述环境变化与组织管理的互动权变关系,包括管理思想萌芽、管理思想形成、管理思想发展三章;管理实践篇通过本土案例的选取与剖析,展现管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实践性和应变性的要求,由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新、组织文化、质量与运营绩效四章。
    (2)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推动情境学习。
    在管理实践篇,我们选取了四个案例,即重啤“黑天鹅事件”、阿里巴巴的管理创新、华为文化、三鹿事件中质量与运营绩效。本篇的案例设计,取材于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探究分析紧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通过对案例企业的成败分析,展现在不稳定性与复杂性并存的环境中,管理主体与管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凸显权变管理思想对组织管理创新的意义。意图在学生头脑中植入脚踏实地、认真务实、随机制宜、以变应变的管理观念。
    (3)强调参与性和体验性,满足能力培养需求。
    配合适量的案例剖析,通过整理、归纳、提炼过程的学习参与,引导学生理解理解、领会管理理论知识,并强化大学生对有效管理重要性的领悟。同时,还通过课后学习导引、小实验或小测试的设计及实施,加强对学习者个体自我管理的体验,吸引和帮助学习者掌握课程知识,促进管理思维形成,为提升管理能力打下基础。
    本书由陈静、乔晶、刘伟、黄洁担任主编,陈静负责统稿;胡宝娣、邓华、陈芹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一、七章由乔晶编写,第二章由陈芹编写,第三、五章由刘伟编写,第四章由邓华编写,第六章由黄洁、胡宝娣编写,第九章由陈静编写。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  静
    2015年3月于重庆
    ...查看更多
  1. 第三章  管理思想的萌芽
    【学习目标】
    1. 了解早期管理探索的基本活动;
    2. 理解早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管理思想萌芽的背景
    管理活动的出现是人类试图通过群体合作来达到一定目标的需要。因此,只要存在对人类群体活动的管理,必然会对管理活动的实践进行思考,从而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管理思想的萌芽。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浩烟如海的文史资料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可以分为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秦汉时期的管理思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管理思想、宋元时期的管理思想和明清时期的管理思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秦汉时期的管理思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为止,秦汉时期历时440年。这一阶段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时期,其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在当时雄踞世界之首,尤其是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所建立的法制和等级制,对后面朝代的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均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和一大转折时期。因此,在早期管理思想探索中着重介绍秦王朝的法制和等级制。
    在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探索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于苏美尔人的管理思想、古埃及的管理思想、古巴比伦的管理思想、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古希腊的管理思想和古罗马人的管理思想。虽然均处于萌芽状态,但他们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历史渊源。在国外早期管理活动的探索中,颇具特色的有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活动和美第奇家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第二节  早期的管理探索
    一、秦国的法制和等级制
    1.秦国的法制
    战国初期,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以及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他六国。如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实行“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鲁国186年。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下决心恢复春秋时代秦穆公的霸业,在全社会开始推广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同时为了增强秦国实力,使其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避免被别国吞并的命运,秦孝公采取“广揽人才,下令求贤”的重要措施,原为卫国贵族子弟的卫鞅(即商鞅),闻讯便从魏国来到秦国。入秦后,为了说服秦孝公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驳斥了旧贵族,并得到秦孝公的赞同,被任命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开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此拉开了秦国法制建设的帷幕。当时秦国的法制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商鞅变法,主张“改法为律”,初步建立了秦国的法律制度体系。
    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魏国的魏文侯支持改革家李悝(前455—前395)实施变法,李悝在此期间制定并推行的《法经》,不但成为当时魏国用来维护新的社会秩序的法典,对战国时期诸侯国立法都有着深刻影响,也成为我国封建法制体系的基础。
    然而,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间上距离李悝在魏国推行改革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之久,诸侯各国的情况及战国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下的商鞅在秦国变法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改革改变秦国“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局面,实现秦的富国强兵。因此只依靠《法经》,并不能完成秦国变法的重大使命。商鞅在着力图谋改变秦国的落后状态,促成秦国富强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改法为律”,以《法经》的大编目为架构,新制定了一系列单行法规。
    商鞅所做的“改法为律”,主要颁布和实施的法令、法规有:开垦荒地的法规;什伍连坐的法规;强令父子、兄弟分家的法规;奖励耕织的法规;惩罚商贾的法规;奖励军功的法规;惩罚私斗的法规;奖励告奸的法规;惩罚匿奸的法规;取缔无功的宗室贵族特权的法规;建立新的爵秩等级制度并赋予相应特权的法规;按人头征税的法规;确认新的土地占有制度的法规;统一度量衡的法规;统一货币的法规;全国普遍设县的法规;改变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的法规;焚烧《诗》《书》,宣传法制的法令;强令迁徙乱化之民去边地的法令;惩治弃灰于道路者的法令。
    上述法规、法令是在商鞅的变法理论和立法原则指导下制定的,是商鞅对当时各国变法和立法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商鞅本人在法治理论上的天赋和高深的造诣。这些法规、法令的颁布执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在秦国初步地建立起来了。
    (2)以商鞅秦律为基础,增加法律分目,完善了秦律体系。这一时期大概从商鞅被害到秦统一六国,约一百二十年。
    总的来说,在此期间,是在商鞅秦律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发展,使秦律具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管理法、军事法规、民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
    虎地秦墓出土的大批刻有秦国法律文书的竹简,是了解这一时期秦国的法制建设重要的、丰富的史料基础。云梦秦律对商鞅秦律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法律分目的增加上,出土的秦律涉及的律名就多达三十种,内容丰富,涵盖了涉及国家管理的各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并全部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律名有些很可能是在商鞅秦律的大目之下增加的细目。云梦秦律的出土表明:统一六国之前的秦国,其国家管理及建设的有关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管理法、军事法规以及民事法规已经较为完备,中国封建主义的法制体系,在这个时期大体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并自称为“皇帝”。这一时期秦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秦国法制建设的基础上确立了封建专制制度、加强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法制建设,并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秦帝国的法制建设,概括地说,即坚持中央集权,“事决于仁”“权制于君”,全面实行以法治国;二是秦始皇、秦二世又推行严刑苛法,实行焚书坑儒,把商鞅的轻罪重刑原则推行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结果导致了秦帝国的二世而亡。
    秦国的法制,是秦国对管理国家的初步探索,体现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领导权以及控制方式。
    2.秦国的等级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实力最强的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让秦国在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国。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于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其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既是历史潮流,也是当时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下社会发展的产物,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新的封建制度保证了秦国最终战胜了其他对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下,俸禄制取代世禄制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官员等级评定建立在其客观贡献的基础上,在当时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民族性,极大鼓舞了人民的进取精神。不过在秦代统一天下之后,以军功选拔官员的方法,其积极意义已远不如统一之前了。强化武夫当政的制度,对于要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统一之后,社会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人才了。一味按照“打天下”的办法,只重视武力,从军人中选官,按军功定级,各级官吏均由大量能征惯战的军人担任,堵塞其余有志之士的参政治国通道,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查看更多
  1. 管理基础篇
    第一章  管理概要 1
    第一节  管理的内涵 1
    第二节  管理的对象 6
    第三节  管理者 11
    第四节  管理环境 17
    第二章  管理过程 24
    第一节  科学决策 24
    第二节  制订计划 37
    第三节  搭建组织机构 42
    第四节  掌握领导方法 50
    第五节  建立控制机制 69
    管理思想篇
    第三章  管理思想的萌芽 85
    第一节  管理思想萌芽的背景 85
    第二节  早期的管理探索 86
    第三节  管理思想的萌芽 90
    第四章  管理思想的形成 94
    第一节  科学管理的奠基 94
    第二节  行为管理的突破 101
    第五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16
    第一节  管理思想的“丛林” 116
    第二节  全面质量管理 124
    第三节  流程再造 126
    第四节  学习型组织 128
    管理实践篇
    第六章  重啤“黑天鹅事件”与企业战略管理 131
    第一节  重啤“黑天鹅事件” 131
    第二节 “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陷阱分析 139
    第三节  企业战略管理: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142
    第七章  阿里巴巴与管理创新 146
    第一节  马云与阿里巴巴 146
    第二节  阿里巴巴——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 158
    第三节  管理创新:应变而变的生存之道 166
    第八章  华为之道与企业文化 174
    第一节  任正非与华为 174
    第二节  华为之道 177
    第三节  企业文化:企业成长的精神动力 189
    第九章  三鹿倒塌:质量与运营绩效 202
    第一节  致命的三聚氰胺 202
    第二节  三鹿的质量“黑洞” 207
    第三节  质量与运营绩效 210
    综合练习题 220
    附  表 228
    参考文献 231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