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守望》:用另一种方式叙说历史

更新时间:2021-06-07 15:00:00
收藏


西南大学马强教授新近出版了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随笔集《秋天的守望》。马强教授是陕西汉中勉县人,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出土石刻文献与中古社会、西南交通地理文献,以及三国、唐、宋史。我没见过他本人,只是在微信上交流,他谦恭的态度和活泼的语言,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儒雅气。


1623059266243547.png


《秋天的守望》一看到题目就有一种苍茫感。其中所选文章既有历史文化散文,也有人物随笔,还有个人经历的回忆碎片。历史文化题材散文,如《寻访仙人关》《褒谷口之祭》《永远的嘉陵江》《秋风江上》等,从题目到内容,有厚重而苍凉的历史感,读之仿佛走在历史的甬道上。二是人物评论类随笔,如《布衣伟人——怀念卢作孚》《吴宓:最后的背影》《名门之后》等。作者主要基于重庆北碚这一历史地点,用平静的笔触介绍卢作孚、吴宓等人的历史活动,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三是个人回忆类文章,主要写作者数十年求学过程中的趣事、曲折事、青春懵懂事。正如作者所说:“别梦依稀在,大江日夜流。数十年风雨历程,内心情感的奋进与失落、激情与消沉、苍凉与坚强,以及并未完全泯灭的理想主义精神积淀出处苦难中见真情的苍凉之美。”作者的经历反映了他求学生涯的心路历程,也是那个特殊时代脉象的真实写照。


文集中的很多文章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审视,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在诸多篇目中,作者多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写实记事,在“共景”的状态下与读者一起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与意境的苍凉感,从而达到与读者“共情”的目的。例如,在《永远的嘉陵江》中,作者一行实地考察,一处一景一文化,条分缕析嘉陵江的前世今生,反思嘉陵江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者透过滔滔江水,对这条历史的河流曾经的辉煌进行了特写式的刻画,又以蒙太奇手法对近现代嘉陵江在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进行了回顾,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敬重和对当前美好生活的珍惜。文章中不乏史实的挖掘、诗词的引用,以致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趣味。此类文章很多,作者在追溯历史地理意蕴的同时,也挖掘了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现象,读来如同徜徉于历史文化博物馆,意犹未尽,美不胜收。 


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学术化、学术散文化的倾向,《地理意象的跌宕:唐诗宋词中的关中与秦岭》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篇文章既是一篇文化散文,也是一篇学术探讨文章。文章从“京畿诗”中解读出了唐宋时期汉中地区由京畿而故都的历史嬗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八百里秦川”的汉中地区地理位置的四塞险固与人文景观的流风余韵。为了挖掘主题的深度,作者援引了大量唐宋文学家的作品,包括骆宾王、寇准、宗惠、李复、张方平、苏舜钦、刘敞、范祖禹、韩愈、白居易、司空曙、欧阳詹、陆游、汪元量等,众多文学元素的运用,尤其各位名家诗词的援引,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浓厚,文化意味十足。作者在分析这些残垣断壁、秋风落叶的萧瑟文化现象的同时,从关中的政治地理意蕴、关中和秦岭地理意象的转换等角度进行了学术思考,探讨了宋代关中地理诗中的军事地理评论并进行深沉的历史反思,分析了秦岭在唐代所承载的特殊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从而将散文写作与学术探讨有机地融合起来。


而《大唐动乱年代的士庶命运》一文则充分反映了学术散文化的写作特点。该文主要探讨墓志碑文中所反映的“安史之乱”及其社会动态,唐朝官员的种种应对之策,以及民间社会对“安史之乱”的态度。作者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充分利用获得的第一手墓志铭资料以及所查阅的文献,披露了关于“安史之乱”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及其对世家大族、科举士子、人口迁移、妇女生活等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作者的探讨不是一种学究式的论证和剖析,而是以一种“漫说”的方式进行的文学叙说,其中有作者自己的理性思考,也有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


马强教授的文笔清新,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无论是历史文化的介绍还是对幽幽往事的追叙,都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书中不乏清词丽句,古诗词的恰当运用更是给文集增色不少。读罢全书,既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也能感受到马强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以文化人的史学旨趣。


历史需要正视,文化需要传承。板凳孤冷,世俗浮游,作者俨然一位历史文化之秋的忠实守望者。

作者: 马强 isbn:9787564379599 出版年:2021-04-01 价格:60.00

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