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巴蜀历史 传承巴蜀文化

更新时间:2020-08-31 13:00:00
收藏


巴蜀历史文化悠久,众多掌故散落在正史、杂著、方志、文集之中,灿若群星。这些掌故多且杂,分散于各处,往往还因辗转抄录而重出互歧,这就让人难以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因此,明清以降,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与巴蜀有关的掌故资料,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汇编。比较著名的有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何宇度的《益部谈资》,陆深的《蜀都杂抄》,清代陈祥裔的《蜀都碎事》,彭遵泗的《蜀故》,张澍的《蜀典》。这些著作在保存资料、汇编文献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但往往由于成书仓促,且绝大多数条目是从其他著作中辗转抄录而来,鲁鱼豕亥之误不可避免。


本着推介巴蜀文化,还原巴蜀历史的宗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力邀王斌、靳雅婷、倪亮、崔凯、邓帮云五位学者,对《蜀都碎事》《益部谈资》《蜀都杂抄》《蜀故》《蜀典》进行校注,形成了这套高质量的古籍整理著作“巴蜀掌故五种校注”,该丛书为2017年四川省重点出版项目。


从版本选择的角度来说,作者团队在全面考察每种书的所有版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了最好的版本为底本,并全面参校所有能见到的版本,从而实现了“一书在手,众本皆备”。这五种著作中,《蜀故》甚至谈不上有善本。因为这是彭遵泗的遗稿,由其后人整理成书,卷一九与卷二〇居然还没有分割开来。《蜀典》虽然有最终的刻本,但其稿本还保存于四川省图书馆,另有一个赵熙批注本。因为情况特殊,整理者没能见到稿本,但仍然尽力访求,将赵熙的批语全部利用并详加考证。这些努力,是此套古籍整理著作学术水准的重要保证。


从校注内容来看,作者团队充分考虑了读者和使用者对整套著作的利用需求。首先,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利用诸多全文数据库和相关索引系统,整理者逐条寻绎了这些掌故的出处,不但包括了最早的出处,还旁及了后来的多次转录情况。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工作过于烦琐,意义不大,其实不然。很多条目的文字讹谬、史实错误,都是通过这种一丝不苟的对比才发现的,而这是此前没有任何人做过的工作。此外,正因为有了诸多对比,所以发现了不少互歧之处。作者团队面对诸多异说,并没有因为琐碎繁杂而畏难,反而抽丝剥茧,综合利用对比、考据、训诂等研究方法,得出了可靠的结论,以供读者参考。不少注释与考证的篇幅,甚至远远超过了正文,足见用力之深。


在版本对校的基础之上,本套书还全面搜寻相关诗文的来源,充分利用了别集、总集、方志、碑刻拓片等资料,对五种著作收录的艺文进行了全面校勘与注释。不少诗文是整理者第一次进行校注,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方便。


在广泛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团队细致入微,既虚心受教又不盲从前贤,对相关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补正。如《蜀故》卷一二据《桯史》引喻汝砺《八阵图》诗,不但《蜀故》引文有误,即《桯史》原文亦有误,且用典繁密。整理者引经据典,对全诗做了深入考证,纠正了不少讹误。


作者团队不满足于仅仅纠正原书的文本错误,还力争对相关资料的不足和不准确之处进行补充说明。如《蜀典》中谈到蜀人呼母为“姐”,研究者充分利用相关资料,考证出之所以呼母为姐,其实是借用了羌族人对母亲的称呼。这一类的深入考辨,就让原有的史料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全新的价值。


总体来说,该套书底本选择得当,搜罗版本齐全,校勘精审,注释详赡,考辨深入,为学术界研究巴蜀历史文化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文本。丛书第一种《蜀都碎事校注》出版之后,就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获得了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我们相信,“巴蜀掌故五种校注”的出版,能够为促进巴蜀文化研究贡献一定的力量。

作者: 王斌 靳雅婷 校注 isbn:9787564355166 出版年:2017-06-01 价格:88.00

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