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量子基础构造原理解读

    作者:耿化民

    《量子基础构造原理解读》在概要性地对量子力学发展历史和基础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应用经典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及统计力学的知识对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哲学和科学方面的分析,特别对量子基础构造原理的全新研究解读和分析推论进行了初步阐述,同时对与量子力学问题相关的相对论和弹性力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简要解析。
      《量子基础构造原理解读》适合教师、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阅读。

  • 打造安定团结模范校园——西南交通大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汇编

    作者:靳能法 贾兆帅

    本书为西南交通大学相关安全工作管理制度的汇编。安全稳定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多次对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做出指示、批示,要求各高校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总结高校安全事故经验教训,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实际情况及办学特点,对学校意识形态、实验室及设备、教学、第二课堂、就业、网络信息、校办产业等领域的安全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汇编,构建全面、协同、完善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体系,为打造安定团结的模范校园提供根本保障。

  • 教师教育改革与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本书是教育改革与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读本。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教师教育改革重要文献》主要收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年)》颁布以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教师教育改革的文件;第二部分内容包括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概要等。第三部分《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收录2012年-2014年教育科学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师生学习、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采用大量图片资料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湘西民间印染(尤其是蜡染)的传统制作工艺、图案题材及式样、传统蜡染文化的深刻历史背景及意义进行了充分解说;从传播学的角度诠释了民族印染工艺的产业化生产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传统技艺的研究提出了自己新的研究思路。本书从制作工艺入手深入解析民间蜡染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提出了民间蜡染艺术中所隐藏的原始寓意,为研究人员及民间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2. 苗族长期以来保持了以“歌唱为乐生手段”、以“和谐共生为审美追求”、以“滑稽幽默为审美乐趣”的生存状态。湘西是湖湘文化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湘西境内居住着苗、侗、回、瑶、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盘古以来,他们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融合而又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用智慧与汗水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湘西民间印染是湖南民族与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珍贵的遗产,是苗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是苗族人民在与恶劣自然环境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的高于现实、充满意境的艺术品,与扎染、蓝印花布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古老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处理方法,形成了特有的生存状态,保持着生态的平衡性。而民族艺术与平民艺术及其生存的土壤—— 民风民俗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流传与发展也始终与各地的民族风情、人文习惯相融合。湘西的印染体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自然山水一样神奇美丽!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特别是苗族民间印染技艺,在整个染织美术界负有盛名、独放异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就像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承载着苗族厚重的历史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民族。自黄帝与苗族先祖蚩尤的涿鹿之战,蚩尤兵败后,苗族部落开始了漫长的迁徙生涯,湘西苗族由此诞生。湘西苗族与楚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族是以三苗后裔为主体的民族。有学者认为:“楚国就是苗国,楚族就是苗族,楚苗同源,楚苗同族。”楚族先民中在原三苗居住地和荆蛮之地土生土长的蛮族,就是三苗集团和荆蛮集团其中的一支或组成部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原楚国和巴国境内的苗族居住区域归属中央封建王朝管辖,其后,在湖南境内设长沙郡、黔中郡、武陵郡。秦汉时期,史书称呼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指苗族)为“长沙蛮”“五溪蛮”“武陵蛮”,或按更小的地域称呼“澧中蛮”“溇水蛮”“酉溪蛮”“黔中蛮”,等等。苗族第四次大迁徙之后,因为居住环境的变化,各个支系的风俗习惯形成差异,服饰颜色偏爱不一。湘西一带的苗族崇尚红色,人们根据各地区苗族的服装色彩差异,把湘西苗族划分为“红苗”。
    一个民族并不是孤立生存的,而是必须与其他民族发生关系,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苗族当然也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不断发展,苗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长期的交往中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性。
    在湘西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中,蜡染、扎染、蓝印花布是民间美术中的姊妹艺术,它们都必须经过“染”这一道工序,只是因为“防染”的方法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蜡染、扎染和蓝印花布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衣着被褥的主要装饰,这些技艺主要应用于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湘西自治州一带。
    蜡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民间蜡染具有非常宝贵的人文资源价值。蜡染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能够世代相传,是与它独特的传承方式分不开的。湘西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结构、民俗风尚以及社会结构,决定了本地区妇女必须掌握蜡染这种技艺并明确其特定的功能。
    在今天,我们走进湘西少数民族村寨,依然可以看到妇女们挂在各自门前的精心绘制蜡染的生活用品,她们每个人都愿意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给客人观看,脸上洋溢着创作的喜悦与自豪。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她们从六七岁就开始跟着家中的女性长辈学习蜡染,十多岁就能制作出精美的蜡染制品,然后开始精心绘制自己的嫁妆嫁衣,并要一直坚持不断地做到出嫁。出嫁时,每人都有几身出色的蜡染衣裙,还有许多蜡染用品,如蜡染花手帕、蜡染花篮帕、蜡染花伞套、蜡染花带、蜡染提包、蜡染口袋、蜡染床单等,作为将来恋爱的馈赠礼品,甚至是定情之物。每逢节日,姑娘们总爱穿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人们的赞扬。小伙子们也以此作为择偶的重要条件。聪明能干的姑娘,总能得到许多人的爱慕。在湘西还有一种“上轿衣”,既庄重又富丽堂皇,姑娘在结婚当天穿上,进男方家即脱下,收藏至临终前随身穿上殉葬。他们认为人死后灵柩抬出家门也如上轿,故名“上轿衣”,含有双关之意。除此之外,还要给将来的儿女准备好蜡染婴儿被面、包片、围兜、背扇等。正是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加上蜡染在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重大的内涵,蜡染得以完整地保持了传统风貌,为我们保存了最宝贵、最直接的蜡染文化遗产。
    艺术(诗意)、生存、文化、自然在这里成为苗族生态审美风尚的结合因子,构成了新的“共生关系”和“整生文化”,由古典和谐发展到现代崇高再到现代的辩证和谐,审美也由和谐到再生到美生,生态位从古代的客体主导到近代的主体主导再到现代的整体平衡,这就是很多学者所谓的“天意审美场—人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生存逻辑,也是历史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在这里,自然美生发社会美,社会美生发艺术美,艺术美生发自然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共生艺术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共生社会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又共生自然美,循环相生、交叉共生,构成了动态平衡的生态圈,这种网络般的共生关系,本质上就是审美的共性。这种审美共性在苗族人的生活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劳动人民将这种审美关系巧妙地运用于传统印染之中,达到一种超越人本身的审美特质。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