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庄稼地

    作者:杨文安, 著

    本书是一本叙事型回忆文集,作者祖先于清朝末年从沂水县逃荒要饭来到沂源县,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相继繁衍了七代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七代人各有不同的人生。作者将父亲和自己一生走过的创业之路,通过回忆并叙述下来,写成了本书。因为作者儿子工作原因,举家迁至成都,闲暇之余,为使命所催,作者在日薄西山的时候,奋笔疾书,秉烛记叙,欲通过本书,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念想,完成夙愿,给自己一个人生慰藉。

  • 海洋工程柔性立管与海底管道设计及分析

    作者:(挪) 萨维克 (Saevik,S.) , 叶乃全, 著

    本书为专著。主要针对柔性海洋结构和柔性管机械行为分析相关的有限元知识,与海洋立管相关的材料及其成型加工技术,海底管道热传导,海洋洋流载荷及海底土壤接触约束条件,重点以海底铺架管道、深海用柔性管道及其海底用脐带管为主,从理论设计、应用等进行阐述,第一次将这两种管线的核心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阐述,将二者异同交叉阐述,既避免了重复阐述,又强调了这两种管道的核心差异。本书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独创性及前沿性。

  • 厨余垃圾的燃烧与热解特性研究

    作者:刘海力, 著

    本书以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利用电热干燥箱、微波干燥设备、热重分析仪、烟气分析仪、管式炉以及微波裂解炉等设备,对厨余垃圾的干燥、燃烧及热解特性进行了全面研究,建立了厨余垃圾的微波干燥动力学模型,求解了燃烧特性参数并分析了微波干燥对燃烧特性的影响,探究了燃烧烟气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分析了热解产气特性与动力学,探讨了微波热解特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可望为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的改进与设计提供参考。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以地震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九寨沟震区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演化规律与长期效应及新型环境生态化修复材料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了地震灾区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生态防治的技术方法。 本书是九寨沟灾后恢复科学重建的成果总结,为全面服务九寨沟景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为景区地质灾害生态化防治提供示范。本书可供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方向科研、教学工作者,水...查看更多
  2.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县漳扎镇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内(N33.20,E103.82),震源深度20km,最大烈度为Ⅸ度,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295km2,造成四川省、甘肃省共8个县受灾,25人死亡,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景区内发生大面积的崩塌滑坡滚石灾害,29处公路阻塞、断道,火花海钙化堤垮塌、诺日朗瀑布堆积体局部垮塌、多处崩滑体进入熊猫海,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游客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秉承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坚持,两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围绕“保生命、保景观、保未来”的工作目标,研究团队立足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实际需求,系统开展了现场调查、模拟试验、室内分析等工作,深入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发育分布规律、隐患识别技术、监测预警方法、动态演化规律与长期效应及生态化修复防治技术等内容,构建了集“调查、监测、防治”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生态化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并成功应用于九寨沟景区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则查洼沟、五花海、扎如寺、诺日朗停车场、荷叶寨及老虎嘴等多处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工程,全面指导了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调查评价、专业监测预警及治理工程,有效保障了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揭示了同震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和关键控制因素,建立了九寨沟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解译标志。
    (2)建立了基于点面与群专双结合的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预警技术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侵蚀的斜坡-泥石流预警模型,形成了监测预警与避险响应组合式数字化动态预案。
    (3)揭示了九寨沟震后地质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震后地质灾害链物质运移时空演化规律与长期效应预测模型。
    (4)自主研发了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和改性糯米灰浆两种生态化修复材料,构建了基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砂土斜坡生态恢复与修复技术,实现了砂土斜坡的生态化修复。
    (5)提出了泥石流停淤场平面布局规划设计方法、兼顾拦挡和景观生态美化功能的停淤挡墙、生态型坝下修复加固技术、生态-岩土工程优化配置技术等系列泥石流生态化防治工程技术方法。
    (6)提出了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理念,创新性建立了针对高位危岩崩塌不同冲击能量的桩板拦石墙与缓冲层最佳组合结构、材质和厚度,形成了针对震裂山体及滑坡体注浆加固,桩板拦石墙外侧表部植物种植遮挡覆盖。
    本书共8章,第1章介绍了九寨沟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孕灾背景,第2章和第3章介绍了同震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分布规律与隐患早期识别技术方法,第4章介绍了景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第5章阐述了震后地质灾害的动态演化规律与长期效应,第6章介绍了新型环境生态化修复材料与技术,第7章介绍了九寨沟地震灾区斜坡生态化防治技术,第8章介绍了九寨沟地震灾区泥石流生态化防治技术。
    本书第1章由张群、李永建、仁青周、刘子仪等撰写,第2章由李为乐、董秀军、陆会燕、卢佳燕等撰写,第3章由董秀军、郭晨、唐荣成等撰写,第4章由马志刚、张群、陈红旗、胡凯衡、谢洪波、李俊峰、张少杰、文广超、王小东、唐得胜等撰写,第5章由范宣梅、郭晓军、李大鑫、王立娟、赵娟、陈建君、杨帆、王绚、夏冰、赵程、熊坤勇、谢睿等撰写,第6章由裴向军、袁进科、周立宏撰写,第7章由胡卸文、罗鹏、石胜伟、裴向军、张远明、何文秀、刘德兵、周立宏、梅雪峰、吴建利、杨栋、周云涛、杨浩、贾宏宏、傅籍锋、周红等撰写,第8章由游勇、柳金峰、王道杰、赵万玉、孙昊、石胜伟、黄海、杨东旭、张继、李江等撰写。最后由马志刚、胥良和张群统稿。
    本项成果的顺利完成得到了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九寨沟风景名胜管理局、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表谢意!在项目过程中也得到了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作者的知识面和学术水平,书中难免出现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著  者
    2021年8月
    ...查看更多
  1. 1  地质灾害孕灾背景 001
    1.1  地形地貌 001
    1.2  气象水文 003
    1.3  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岩组 004
    1.4  地质构造 007
    1.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010

    2  同震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011
    2.1  研究区影像数据资料收集 011
    2.2  同震地质灾害编目 012
    2.3  同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018
    2.4  同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019
    2.5  同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031

    3  震后隐蔽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 040
    3.1  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三查”体系 040
    3.2  基于光学遥感和InSAR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普查 045
    3.3  基于机载LiDAR技术的地质灾害详查 065
    3.4  地质灾害人工地面核查 081

    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与示范 094
    4.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需求 094
    4.2  地质灾害精细化监测技术研究 094
    4.3  地质灾害点面结合预警模型研究 107
    4.4  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 125

    5  震后地质灾害动态演化规律与长期效应 144
    5.1  震后地质灾害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144
    5.2  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效应研究 166

    6  新型环境生态化修复材料与技术 170
    6.1  环境生态化修复理念和模式 170
    6.2  高分子聚合物生态化修复材料研究 171
    6.3  改性糯米灰浆生态化修复材料研究 196

    7  斜坡地质灾害生态化防治技术与应用 203
    7.1  斜坡地质灾害生态化防治理念和类型 203
    7.2  危岩(崩塌)与滑坡原位生态化主动加固技术 212
    7.3  高位崩塌被动拦挡工程生态化处理技术 231
    7.4  斜坡地质灾害生态化防治技术应用示范案例 257

    8  泥石流生态化防治技术与应用 265
    8.1  泥石流生态化防治的原则与目的 265
    8.2  泥石流防治工程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267
    8.3  泥石流生态化防治工程技术方法 279
    8.4  泥石流生态化防治技术试验示范 288
    参考文献 304
    ...查看更多
  2. 马志刚,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5项;获得“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