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乐起田野 ——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研究为例

    作者:王建朝

    本著作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多个传统音乐种类的传承人、伴奏乐器、社会文化功能、传承与保护策略、当代变迁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揭示了两民族传统音乐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因此,本著作的研究既能够为两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和背景资料,也能够为学界了解两民族之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面貌提供基础性的材料,还能够为两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的经验,进而推动两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进程,为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研究添砖加瓦。

  • 中学古诗文解读方法及教学示例

    作者:方丽萍,黎业田,邱小毛,童占芳,潘玉爱

    本书是关于中小学语文(古诗文)教育的教学实践著作。全书共四章,介绍了主题分析法、意向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法、比较与对读法。这些都是中学古诗文解读常用的方法。每一章都举了大量例子,展示了这些古诗文解读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可作为中学教师古诗文教学的参考,帮助教师系统地掌握古诗文解读的教学方法,也可帮助中学生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水平,提升古诗文题目的答题能力。本书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口述史视野下的贵州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音乐研究

    作者:王建朝 单晓杰

    音乐人是音乐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乐人一生所从事的音乐事件会在其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成为其族群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乐人的口述记忆也将成为建构其族群音乐文化史的重要材料依据。本书采用口述史的理论和方法,对分布在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侗族山歌、苗族古歌、苗族酒歌等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采访,在将口述史资料整理成文本形式的同时,也将口述史资料作为活材料用于相关民族的音乐研究。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风雪高原40年——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青藏铁路盐湖冻土科研漫记》围绕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记述了自上世纪60年代起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坚守雪域高原,在盐湖、冻土领域进行技术攻关,为青藏铁路的修筑作前期科研准备的故事。
  2. 2006年7月1日,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作为最早开始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问题研究的专业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经历了铁道部高原铁路科学技术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的机构沿革,一直到今天,60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对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用自己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青藏铁路的顺利建成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北院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一直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只是在院志和媒体的有关报道中有过局部、间断的反映,而个别报道还出现过失真和误导。笔者从1966年年底投身于青藏铁路盐湖、冻土科研,至今也有50余年,走过了西北院青藏盐湖、冻土研究的大部分历程。基于对先行者的尊敬和缅怀、对同行者的情谊和牵挂,以及对这一段壮丽历史的珍惜和尽可能记述、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根据手头的和搜集到的资料(包括笔者留下的历年《工作日志》和一些老同事的记述),在古稀之年撰写了此书。由于不想过于刻板和拘束,没有按传统格式撰写,而是以比较自由的“漫记”形式尽可能真实和动感地记录这一段值得永远回忆的历史,也容自己有一个抒发感慨的机会,因此她既有历史轨迹的留痕,也有笔者心灵轨迹的留痕。由于笔者自身的条件限制,本书记述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1960年至2000年这40年。书中包括机构的沿革、研究过程的起始和主要成果、冻土科技队伍和装备的变化、青藏线冻土科研几上几下的历史线索,以及在风雪肆虐、人迹罕至的高原上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故事,在尽量系统、完整、真实地反映西北院青藏盐湖、冻土研究工作的历程和各个时期研究工作特征的基础上,尽量体现作为“人”的盐湖、冻土科技工作者在这场漫长的活动中所留下的生动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故事,同时也对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做可能的简要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遗憾的是在撰写的过程中,准备专访的多位青藏科研老前辈均先后作古,又有一些鲜活的故事湮没了,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悼念和最后的敬意。由于笔者了解情况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必有遗漏甚至失误,尤其是对一些事件和故事的描述可能不尽准确,如有机会一定尽量补正,在此也殷望鉴谅。文中有一些是笔者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当或谬误,文责自负。
    有关我院历年冻土工程技术和理论方面成果的详细资料,反映在我院青藏铁路有关成果报告及论文集中,本书不再细述。
    ...查看更多
  1. 首次启动(1960年) 001
    三所合并(1961年) 029
    十年攻关(1964—1974年) 035 
    科研大会战(1974—1981年) 080
    调整、冲刺(1981—2000年) 193
    结  语 272
    参考文献 286
    后  记 287
    附:工作生活剪影 289
  2. 黄小铭,1940年2月出生,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工程专业。曾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所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院长,国家冰川冻土协会理事。曾被聘为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退休。参加工作以后长期从事青藏铁路冻土区冻融土热物理性质,冻土地区路、桥、涵、给排水工程热稳定性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尤其是对冻土路基的热力状态与防治对策有较深入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文件《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铁路勘察设计细则》及其附件的主持人之一和编者,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冻土”条目的审定和《岩土工程勘察手册》“冻土工程”章节的审定与修改,在冻土工程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1995年分别被授予“全路优秀知识分子、全路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其研究成果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一项、参加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人)及其他多个奖项。
    他的团队,以风火山冻土观测站为基地,在多年冻土区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攻克了青藏铁路修建中的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用心血和生命凝结成的29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青藏铁路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60年来,他们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以苦为荣、勇于创新、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风火山精神,至今激励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各个领域创新突破。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