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阳明心学摭论

    作者:王晓昕, 著

    本书是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的阳明心学研究成果之一。内容包括阳明“为学之变”、阳明“为教之变”、阳明之“立言”、“致良知”与“物自体”——阳明与康德的哲学比较、阳明学研究的多维度思考、阳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和谐与“和而不同”、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等十五章内容,并附录有阳明先生年谱以及张清河教授的“喜谈《阳明先生集要》”,是2009年版《阳明学摭论》的修善、提高与升华。

  • 能源-环境-经济中的“倒逼”理论与实证 ──环境规制、能源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增长

    作者:张瑞, 著

    本书遵循围绕“环境规制”“能源生产力”和“经济增长”三大主题,按照“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构建“环境—能源—经济”的理论框架,重点解析环境对经济与能源、能源对经济增长的两种倒逼机制。从环境规制绩效、环境对能源、环境对经济、能源对经济几个层面展开实证检验,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回归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基于现实考察和实践佐证,探寻促进“环境—能源—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路径。

  • 突破性创新的网络组织模式及治理

    作者:阮国祥

    本书为学术专著单本,主要研究了突破性创新的网络组织模式及治理。具体从网络嵌入、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关系入手,超出构建二元型模式的创新网络有利于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并建立了网络治理绩效的评价模型。这对于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以农村的人口流动和影响因素为核心,从社会学的角度展开调研分析和总结,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从农村驻守人员的社会适应研究入手,分析了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未外出的社会结构原因,隔代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社会生态系统,探索社会工作对农村现有人员的增能途径;第二部分探讨分析了农村外出劳动人员在城市生活的文化适应以及社会融入状况;第三部分从职业教育角度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查看更多
  2. 本书是关于劳动力流动所引致的农村人口社会学后果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作为劳动力要素进行乡城流动的农村人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为各个产业提供了丰富劳动力的同时,也推动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他们最终也将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一部分,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动力。
    作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口迁移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值得分析的社会学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成员在农村的驻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及融入;作为整体的农村社会发展。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举家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口大约为四分之一。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会产生大量农村驻守人口。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将这些人口称为“留守人口”,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等。 
    驻守人口的产生是文化、制度以及个人选择互动的产物。传统迁移理论将农民作为经济理性驱动的决策主体。由于城乡部门间收入差额的存在,进城务工是农民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迁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乡之间的“推拉作用”(Lewis,1954;Fei and Rains,1961;Harris and Todaro,1970)。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动力来源。但是举家迁移还是部分家庭成员迁移,则取决于能否使家庭的经济收益最大化。有学者构建了包括家庭收入和迁移成本的理论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理性地计算家庭成员是全部迁移还是部分迁移。而斯加斯塔德(Sjaastad)将移民视为人力资本决策,当投资未来回报超过成本时,个人会发生迁移。
    不难看出,只要有城乡两个部门的产生,农村人口的城市流动就不可避免,驻守人员也不会仅仅是历史性的存在,而是会持续存在。当然,驻守人员因家庭主要成员的外出以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会面临一些生产生活上的不利环境。比如学术界对于留守人员的研究,普遍认为留守会影响儿童的学习、个性心理发展、社会交往等,也会影响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人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着国家关爱政策的不断实施,相信农村留守人员的生活处境会逐步得到根本改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城乡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乡村振兴的开展,城乡之间会只具备生活空间的不同,而生活质量不再存在差异。
    在前期调查中,笔者发现,并非所有驻守人员都是被迫“留守”,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主动性选择,比如,老人可能更习惯于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女性则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或就近更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等。而原有研究中的“留守”,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被动选择之意。因此,本书倾向将上述人员称为驻守人员。
    外出人口,作为家庭中的迁移“先行者”,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通常也面临适应和融入问题。由于固有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人力资本特点的影响,在城市中的农村务工人口会面临与城市社会的经济融入(侯慧丽、李春华,2010)、制度融入(李斌,2002;张展新等,2007;李强,2013)、社会融入(杨菊华,2010)等多重挑战,而心理层面的融入(覃国慈,2007;徐祖荣,2008)尤为重要。当然,20世纪80年代迄今,农村外出劳动力也历经了不同代别,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会表现出较大差异。总体上看,年轻一代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经济动机逐渐变淡,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动机越来越强烈。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与城市的融合状态和留城意愿。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农民的农村人口也出现了阶层上的分化。由于个体所拥有的资本类型存在差异,农民在社会分化中表现出不同特征。
    无论是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还是驻守人口,都会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农村人口外出可以为农村贡献更多的经济资本。但总体上看,年轻一代的外出会造成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空心化”。这与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不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是对农村发展短板的补齐,对国家整体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在当前发展阶段,对农村社会进行增能与赋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本书内容由三篇组成,各篇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篇从农村驻守人员的发展与增能研究入手,分析了作为主体妇女驻守的社会结构原因,以及隔代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社会生态系统,探索社会工作对农村现有人员的增能途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是农村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书第二篇探讨分析了农村外出劳动人员在城市生活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融入状况。本书的第三篇,则主要研究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增能途径。首先从职业教育角度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实施途径,然后研究农民收入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在此,感谢我的学生杨晓楠、霍靖靖、郑乔乔、王亚恒对本书第二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所付出的劳动。感谢具有十年合作关系的王国友博士、谭灵芝博士,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才使本书得以完成。

    著  者    
    2020年8月
    ...查看更多
  1. 导  论  001 

    第一篇
    驻守人口的发展与增能

    第一章  农村妇女驻守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010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011    
    三、访谈结果分析  012    
    四、小  结  018    

    第二章  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与社会工作增能
    一、问题的提出  021    
    二、研究设计  023    
    三、研究结果及问题分析  025    
    四、社会工作增能:小组工作干预方案设计  032    

    第三章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社会生态系统与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一、引  言  038    
    二、农村隔代留守家庭社会生态系统特点  039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隔代留守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043
    第四章  农村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一、引  言  047   
    二、隔代抚养驻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内容及特征  048    
    三、进一步的讨论  056    

    第五章  从调节到适应: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生存策略研究
    —— 基于山东农村的田野调查
    一、引  言  059    
    二、研究设计  060    
    三、研究结果  061    
    四、讨  论  069    

    第六章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基于优势视角的实证研究
    一、引  言  072    
    二、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适应  073    
    三、研究设计  074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076    
    五、小  结  080    


    第二篇
    外出人口的发展与增能

    第七章  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文化适应状况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  言  084    
    二、样本及其人口社会特征描述  088    
    三、影响因素及分析  091    
    四、改善文化适应状况的建议  094    

    第八章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一、引  言  099    
    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103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建议  113    

    第九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分析
    一、引  言  118
    二、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120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分析  123    
    四、新生代农民工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  130    
    五、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树立良好社会心态的途径  132    
    六、小  结  135    

    第十章  迁出地家庭压力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
    一、引  言  138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设计  140    
    三、实证结果  143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152    

    第十一章  社区参与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
    一、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其描述  158    
    二、模型选择与实证研究结果  161    
    三、主要结论与启示  169    

    第十二章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增能—— 基于A机构的案例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再认识  175    
    二、社会工作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推动—— 基于A机构的例证  177    
    三、社会工作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一步思考  182    


    第三篇
    农村社会发展与增能

    第十三章  广义资本与农民社会分化
    一、布迪厄的广义资本理论  186   
    二、农民“广义资本”状况分析  188    
    三、资本在农民社会分化中的作用  193    
    四、小  结  194    

    第十四章  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意义—— 基于能力理论视角
    一、精准扶贫与可行性能力  198    
    二、职业教育对发展可行性能力的意义  201    
    三、职业教育提升教育对象能力的途径  203   

    第十五章  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
    一、职业教育应该为乡村振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08    
    二、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问题  212   
    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215    

    第十六章  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一、引  言  221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3    
    三、农户收入增长空间关联的整体结构与微观特征  228    
    四、农户增收空间关联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ERGM方法  235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245    

    附录 1  249    
    附录 2  252   
    ...查看更多
  2. 孙奎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药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中国人口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