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2014年中国消防协会防火材料分会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

    作者:李风 兰彬 张泽江 梅秀娟

    《2014年中国消防协会防火材料分会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以“新型防火材料进展”为主题,交流讨论新型耐久阻燃剂、织物阻燃技术、功能型防火涂料配方及防火机理研究,新型防火涂料用树脂及其合成方法,新技术在防火涂料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新型耐久防火门实用技术,防火门施工应用技术,新型防火家具制备技术,建筑物的危险性与安全评价技术,建筑材料审查与验收、建筑外装饰材料质检与验收、建筑消防审查关键技术,新型外墙保温防火材料发展现状,防火安全与制备技术,先进颜填料与功能填料在防火建材中的应用,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和大空间建筑火灾预防与逃生的新技术,以及其他可用于建筑防火与防火材料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旨在深入探讨新型长效阻燃剂、新型外墙保温防火材料、防火涂料、防火密封封堵材料、防火板材、防火门窗、防火家具、新型防火交通工具,以及相关领域的制备、应用科学与技术,交流在建建筑工程的火灾预防与扑救技术、高层建筑火灾逃生新技术、消防行政执法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各类新材料新制品燃烧特性标准的进步、各类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的耐火性能的进展、特殊空间的消防安全性能评价技术等,促进行业之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

  • 口述史视野下的贵州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音乐研究

    作者:王建朝 单晓杰

    音乐人是音乐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乐人一生所从事的音乐事件会在其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成为其族群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乐人的口述记忆也将成为建构其族群音乐文化史的重要材料依据。本书采用口述史的理论和方法,对分布在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侗族山歌、苗族古歌、苗族酒歌等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采访,在将口述史资料整理成文本形式的同时,也将口述史资料作为活材料用于相关民族的音乐研究。

  • 刘文熙教授文集

    作者:谢成枢

    本文集汇集了西南交通大学测量学刘文熙教授近30多年来所撰写和发表的有关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受益于前辈教诲以及个人经历等方面的文章41篇,并附有作者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照片近20幅。内容涉及测量理论研究、测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测量学人才培养、以及对西南交大测量学前辈的缅怀与纪念,同时还记录了刘文熙教授自己在学术及教学岗位上的成长经历。文章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年轻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研究桂北地区(广西北部)民间红喜事(嫁娶、生日庆寿、建房立屋等)活动民曲民谣歌词唱本的专著,读者对象为民俗研究者。红喜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与红喜事项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本书凭借对桂北红喜事歌谣的研究,传达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观念。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桂北红喜歌谣产生和流传的历史背景,桂北红喜歌谣的分类和艺术特征,桂北红喜歌谣的辞本编纂、歌堂机制、社会功能,桂北红喜歌谣与乡村社会...查看更多
  2. 桂北主要是指地理意义上广西的北部地区,行政管辖范围上主要指桂林市所辖北部范围内的全州、兴安、灌阳、灵川、龙胜、资源六县,该地区是历史上广西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桂北地区有四条重要的南北向的河谷洼地纵贯于众多山峰之中,从东向西依次是灌江河谷、湘江河谷、资江河谷、浔江河谷,这四条河谷洼地自古以来就是“岭南蛮地”与中原地区交流沟通的主要通道,其中以湘江河谷最坦阔也最出名,号称“湘桂走廊”,其他三条河谷比较狭小且处山林之中,对应称之为“湘桂山道”,三条山道地区由于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由于地缘的关系,桂北这“一廊三道”及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深受南北两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再加上该地区居住着汉族、苗族、瑶族、壮族、回族、侗族、土家族等近30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等民族节庆习俗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源晓锦史前遗址、楚南第一名刹—— 湘山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文物古迹。众多的民族风情、文物古迹与村寨风光、山水景观有机结合、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频繁,形成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融合、个性鲜明的桂北文化。
    桂北“一廊三道”之一的资江河谷是本书田野调查的重点地区,相对于“一廊三道”中的其他两条河谷(浔江河谷除外),即灌江河谷、湘江河谷,由于交通落后、自然环境恶劣、历史开发较晚等方面的原因,资江河谷中的桂北文化保存得较完整,具有地区文化的原始性和纯洁性。资源县,因地处资江源头一带而得名,虽然资源县在桂北地区属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地区,但很早就有人类文明活动。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资源境内的国家级文物遗址“晓锦遗址”考古证明,在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稻作农耕文化,是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标志。与此同时,由于行政隶属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该地区又明显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入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资源一带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资源县和桂北其他地区一样,虽然偏远,但文化传统浓厚,尤其是红喜歌谣传统更是历久不衰,精彩绝伦。“虽僻南陲,然而江山所钟,流风所激,多有仿屈宋遗风,拾其芳草焉。” 或许正因为相对封闭和保守,再加上受到湘越文化影响,桂北山地,尤其是资源县域内的歌谣文化生态保留了一种在开放保守互动中缓慢进化的独特韵致。所以,资源县域的红喜歌谣将在本书中作为一个桂北文化的代表重点论述。
    在桂北地区,所谓“红喜”,通常是指嫁娶、生日庆寿、建房立屋等喜庆欢快的活动,与其相对应的“白喜”则指的是老人过世一类的悲伤活动。红喜歌谣,又称“喜乐歌谣”,主要分婚姻歌谣、建房上梁歌谣、生子歌谣、祝寿歌谣等几种,其中又以婚姻歌谣(哭嫁歌为主要种类)、建房上梁歌(上梁歌为主要种类)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红喜歌谣广泛流行的后面,是一系列源远流长而又严谨繁多的人生礼仪。红喜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大的人生礼仪,在桂北地区,主要的红喜礼仪就是嫁娶礼仪、上梁仪程。人们在庆祝红喜活动时,往往把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联系起来,进行重要的象征指向和意愿表达,形成了饱含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在内的文化事象。在红喜活动上每项活动、每种仪具和方言土话,以及现场很多的事项内容都具有丰富且约定俗成的符号内涵,累积了相应自然区域内的各民族和各阶层的物质享用、情感心理、文化认同、知识积累和精神慰借。因此,所谓红喜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与红喜事项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仪具、用物、建筑、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信仰、心理、道德、艺术、秩序等方面的内容,红喜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即观念形态、仪式形态和实物形态。所有形态的红喜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慢慢从随意性走向了契约性,而且其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和象征,如对人生归宿、生命价值的思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等。桂北红喜歌谣在形态上既属于仪式形态,也属于观念形态,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观念在桂北红喜活动的形象结合,具有十分独特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特质。
    作为桂北地区特色突出的文化生态,红喜歌谣在当地流传至今,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桂北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以哭嫁歌为例。哭嫁歌,顾名思义,就是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凡女子出嫁时,女子家的女性亲朋好友要唱嫁歌为女子送行,婚嫁歌一般歌调变化较少,似哭似唱,有分有和,有领有帮,唱和结合,伴着喧闹的婚庆现场,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哭嫁歌谣在桂北各地又被称为“洞房歌”“铺喜床歌”“哭嫁歌”“闹房歌”“对婚歌”“坐堂歌”等,虽然称呼有所不同,但红喜习俗大同小异,既表现出本地区的文化共通性和趋同性,又有各民族各乡镇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桂北地区红喜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多样;二是仪式程序化明显,流程规范,有章可循。首先,哭嫁歌所唱内容广泛,既可依辞本,也可随编随唱,情、理、物、事、人皆可入歌,通过对桂北地区哭嫁歌谣辞本整理和哭嫁歌堂调查来看,哭嫁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这几类:一是表达生活环境和道德伦理的思考;二是表达对父母和长者的颂扬和评议;三是表达理想婚姻的祈愿和情感;四是叙说历史故事和当前时事;五是宣传农村的生产生活知识。其次,红喜歌谣的演唱程序规范会因歌谣的具体类别和事项不同,程度也有所不同,但都严格讲究先后顺序和主次事项排列,多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轮状。以建房上梁歌为例,歌谣从祭梁始,到待匠止,仪式结束后,所有的一切都要完全恢复原状,除了过程热闹外,很多痕迹都没有留下,整个过程的先后顺序性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建上梁歌不仅讲究仪式,还非常讲究娱乐性和知识性,而且这部分歌谣是桂北红喜歌谣最为活跃、生动的部分,是歌师展现才华和体现各地差异性的主要因素,也是红喜歌谣的精华,内容多样,形式灵活。
    桂北红喜歌谣是桂北农村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载体,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体现了当地农民对婚姻、对生活、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是当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结晶和可贵的精神财富,对规范农村社会秩序和稳定农村社会心理,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和当代乡村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红喜歌谣生存的社会土壤正慢慢消失,优秀的文化因子正逐渐蜕变或消失。通过本书的阐述,或可引起学界和民众对桂北红喜歌谣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也期望对族际文化认同和民间移风易俗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对传统红喜歌谣的辩证对待,去其糟粕,扬其精华,为建设和谐社会,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作  者    
    2020年7月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桂北红喜歌谣产生和流传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一节  资源县建置沿革与桂北山地文化源流 /002
    第二节  山地环境的文化感知和山地文化的形成 /011
    第三节  人口的分布、迁徙与本土文学活动的兴盛 /021
    第四节  事事皆歌的民俗环境 /037
    第五节  红喜歌谣的仪礼生境 /044

    第二章
    桂北红喜歌谣的分类和艺术特征
    第一节  桂北红喜歌谣的种类 /054
    第二节  桂北红喜歌谣的文体使用特征 /065
    第三节  桂北红喜歌谣的表现手法 /074
    第四节  桂北红喜歌谣的方言特征 /082


    第三章 
    桂北红喜歌谣的辞本编纂
    第一节  师公信仰与红喜歌谣辞本编纂主体 /092
    第二节  红喜歌谣辞本流传和编纂的现状调查 /104
    第三节  红喜歌谣辞本的编纂意愿和特征 /114
    第四节  红喜歌谣辞本编纂的程式化要求 /124
    第五节  红喜歌谣辞本的编排规律 /129

    第四章
    桂北红喜歌谣的歌堂机制
    第一节  仪式象征 /138
    第二节  歌师主导 /158

    第五章
    桂北红喜歌谣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娱神乐人的娱乐功能 /177
    第二节  传递知识的教育功能 /193

    第六章
    桂北红喜歌谣与乡村社会秩序
    第一节  山地社会秩序的礼治涵化 /212
    第二节  山地社会礼治秩序的由来和未来 /220
    第三节  红喜歌谣对当代乡村治理的作用 /224

    第七章
    桂北红喜歌谣的生存困境与思考
    第一节 “四面楚歌”与红喜歌谣 /247
    第二节 “涂歌巷舞”与红喜歌谣 /258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270
    二、论文类 /274
    后  记 /279
    ...查看更多
  2. 莫山昀,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在古代文学、民俗与民间文学等领域从事一线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两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