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重要国际科技组织概览

    作者:闫月勤,王海超,郑淳,漆婧

    国际学术组织是指以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为目的的国际性社会组织,是以知识的继承创新为目标而进行合理管理与协调的具有高度自主性国际社会实体。本书是2021年中国科协委托的一项针对100个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开展的专项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00个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基本情况、发展构想、组织架构、学术及沟通平台、资金筹措等方面,旨在了解这些国际科技组织的关注主题、研究领域、任职国家和人员情况、运行机制等;参与并掌握国际学术组织的制度建设,对于维护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合法权益、扩大国际学术影响、获得学术领域的话语权有积极意义;通过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互动,可以帮助我国科技工作者及时掌握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国际科技组织的运作模式、快速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近年来大力开展国际组织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国际学术组织培养输送各级各类人才,这对于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第2辑)

    作者: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发展,本书收录了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莎学研究者、爱好者,在莎士比亚文本研究、 马克思主义莎学、莎士比亚与后现代主义研究、莎士比亚传播研究、莎士比亚在中国研究、莎士比亚诗歌研究、莎士比亚翻译研究和英美文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本书既是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国际学术交流、彰显我国学者英美文学研究实力的具体体现,能有效推动莎士比亚文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 实践与思考——基于3S测绘技术的资源查评与规划

    作者:蒋云志

    书稿为文集。书稿按时间先后为序,收录了作者三十多年来在地图设计制印、3S技术应用、规划设计和业务管理诸方面较具代表性的部分独研、主持及合作主研的工作实践与思考成果。书中所提出的一些在当时行业领域和社会上较前甚至尚无的理念、方法及技术,既发扬了传统,又影响了当时,并启迪了后来,一些观念至今仍还影响着现势。这些理念、方法和技术符合学科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其思维方式于当前和未来发展仍有着实实在在的借鉴作用。此书既适用于资源、地学、规划学科专业人员阅读,也适用于其他相近行业领域的科技、管理及教学人员参考。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人文社会科学家似乎在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中点”。而社会科学当然还要哲学本体论的指导。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如果哲学也和所有学科的认识一样被分割得细如毛发,那么人们还有什么必要来从事哲学呢?
  1. 这一命题引导我们进入关于世界的本质的讨论之中。此外,它也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理性的绝望。这是我对作为发生在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战的速写。这一命题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从现实生活层面看,人们今天谈论的各种各样的权利是否“公正”,好像只能由法院说了算,因为人们认为那种独立于各种各样权利来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再存在。法律条规是“形式的”,因为“对于适用正义一事,它并未确定其本质性的范畴”。这种看法包含这样的意思:在法律判断中经常包含价值判断,如决定官员的某个特定行为是否渎职。或者,当法官考量改革开放之后生...查看更多
  1. 导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合法性 1
    第一章 “说”与哲学的正当性危机 3
    第一节  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危机的交错 3
    第二节  专业之思与语言游戏 8
    第三节  以谁的名义“说”? 12
    第二章  人文学问与人的存在论问题 19
    第一节 “有价值的事物”与“世界”的显示 20
    第二节  关于各门科学之准线和人的存在论问题 24
    第一篇  人文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的准备性分析 29
    第一章  事实和价值问题的阿里阿德涅之线 30
    第一节  事实和价值分离的存在论根源 31
    第二节  作为可能具有意义的价值相对主义及其讨论 44
    第二章  “我”与“观点”: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53
    第一节  人文研究与主观预设 53
    第二节  说“我”是否可能,作者是谁? 55
    第三节  相对主义的出路问题 63
    第二篇  古典理性主义方法批判 72
    第一章  思想方法奠基之阿基米德点 73
    第一节  笛卡尔式的沉思 73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开端”问题 86
    第三节  先验方法的失与得 93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 100
    第一节  道德科学的逻辑 102
    第二节 “道德科学”的方法具体化路径 109
    第三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两栖性” 115
    第三章  逻辑学的基本问题和关于思想的规则问题 126
    第一节  预备性思考 127
    第二节  逻辑学的本质和有效性问题 135
    第三节  心理学和逻辑学纠缠在一起的结 143
    第四节  逻辑学与数学的关系 154
    第三篇  理解的命运 164
    第一章  理解之为人文科学奠基 165
    第一节  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是人文科学的方法 166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性质的若干断想 173
    第三节  狄尔泰解释学的心理学指向 181
    第四节  作为人文科学基础之认识论的奠基 187
    第五节  哲学作为“经历”的困难 192
    第二章  解释学的存在论转向 198
    第一节  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理解 199
    第二节  实际性解释学 204
    第三节  对作为“理论的”人文科学的批判 217
    第四节  生活之丰富性与释义学现象学 226
    第三章  期待共识 235
    第一节  “真理与方法”,还是“真理或方法” 235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的诉求 244
    第三节  艺术与真理揭示的途径 250
    第四节  伽达默尔贬低方法论之问题意识 258
    第四篇  哲学解释学的功能及应用 264
    第一章  理解的界限 265
    第一节  以相互理解的借口抵抗相互理解 265
    第二节  为什么反对解释? 274
    第三节  辩证地对待“解释的冲突” 282
    第二章  如何研读经典 285
    第一节  对经典展开新的阅读 285
    第二节  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解释”和“阐明” 292
    第三节  致思研读经典时的正确方法 303
    第三章  作者的意思与隐讳写作的可能性问题 316
    第一节 “回到某某”的解释学张力 317
    第二节  客观意义的设定 325
    第三节  隐讳写作的可能性问题 330
    跋 344
    参考文献 359
    ...查看更多
  2. 张文喜,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政治哲学。公开出版的著作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总体观》(获第七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马克思论“大写的人”》《自我的建构与解构》,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