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思想研究

    作者:周鑫

    本书选取中国传统生态环境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秦汉时期作为研究的时间节点,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开发的高潮期,同时也是古代第一个灾害高发期,生态环境的质量大不如先秦,对生产生活产生诸多影响,有识之士为此各抒己见,形成的生态思想对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书汲取前人研究成果之精髓,以文献资料剖析解读为理论基础,辅以新近考古材料为佐证,论述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思想的历史条件、秦汉官方生态环境思想、秦汉民间生态环境思想、秦汉生态环境思想的制度建设与实际践行、秦汉生态环境思想的历史地位等。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新时代机关党校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王承先

    本书是针对机关党校高质量发展进行理论探讨的文集,共收录了11家机关党校共24篇论文,总结了机关党校办学经验、教学科研改革创新,从而推进机关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集所选文章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方向集中,以《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对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党校事业发展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探讨;二是研究特色鲜明,文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域特征和行业特征鲜明,对党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

    作者:冯伟林 向从武 毛娟

    本书是专著。第一章介绍贫困的一般概念与理论;第二章对旅游扶贫的概念与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是西南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旅游扶贫现状分析;第四章是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社区参与;第五章是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状况及问题;第六章是西南民族地区居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评价;第七章是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发展与创新。本书出版有利于丰富当前关于扶贫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对旅游扶贫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陇中文化研究(第二辑)》为国家社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稿从理论前沿(文化学相关理论)、史前文化研究、陇中文学研究、艺术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学术视野产业文化研究等方面对陇中文化有史以来的产生、发展、传承、演进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梳理,是对陇中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对陇中文化的发掘整理有积极的学术支撑作用。 本书是研究“陇中文化”的专门性学术研究类读物,涉及政治、文学、文化、历...查看更多
  2. 前言‖PREFACE
    渭水、洮河流经陇中,秦长城横亘腹地,形成了灿烂的“两河一路”文化圈。这里是悠久古朴的华夏文明在黄土高原文明的发源地,是传承创新和发展流变的核心地带。陇中以其重要的地理坐标,绾毂秦陇,兼控巴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这里人文荟萃,民族融合,是一块华夏文明整合发展的福地。历朝历代,许多民族以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种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但又无一不在民族大融合的伟大进程中,成为华夏文化的一脉,陇中文化就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这里有马家窑文化的悠远深邃,有李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秦嘉、徐淑爱情与诗文的凄美浪漫,有洮岷花儿的鲜活生动,有古堡长城的旷远苍凉,有渭水源头清圣故里的淳朴善良。
    六千多年前,马家窑文化无疑创造了华夏文明的最高成就。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揭开马家窑文化的神秘面纱,这个默默无闻甚至被时人认为“苦甲天下”的地方,原来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若以马家窑为圆心,两百公里为半径,则在这个圆面上,国家级的史前文化遗址,如大地湾文化遗址、石岭下文化遗址、牛门洞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半山文化遗址、马厂文化遗址等均在其中,这在世界文化文明史上,也是非常罕有的。我们从大地湾文化、石岭下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玉器等可以看出,其图案、器形不仅具有高超的审美功能,更是古人类在祭祀、礼葬时,表达哲学思想和巫医观念的精神载体,其蕴含的巫易数理思想和价值取向,与华夏文明“生生为易”的传统是相一致的。然而,当下对陇中史前文化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文物鉴定、考古发掘等方面,而以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视角进行的综合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需要国内外学者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本辑中《“窜三苗于三危”新辨》是把考古、文物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研究的一篇文章,其研究方法借鉴俞伟超先生把考古发掘同古史传说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是一个比较有益的尝试。
    陇中文学发展,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两汉时期,秦嘉、徐淑的文人五言爱情赠答诗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主题。唐传奇小说,如“陇西三李”的创作,与唐诗共领时代风骚,《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极大地丰富了陇中文学。明清以来,陇中诗人林立,文风鼎盛,成果众多。段坚、周蕙等引洛学入关学,与关学大师薛敬之、吕楠等亦师亦友,形成了关陇理学的基本脉络。这对胡缵宗、张晋、吴镇、巩建丰等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形成了陇中文学直抒胸臆的基调。晚清受到甘陕分闱的影响,甘肃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甘肃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吴柳堂、牛树梅、安维峻等,致力于经学、理学和实业,是陇文化的再一次复兴。辛亥革命后,陇中知识分子,如陇西的阎士麟、定西(现为榆中)的水梓、通渭的牛士颖等,宣传新文化运动,在日本创办《新陇报》,直接促进了陇中文学的现代化。因此,陇中文学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2012年,定西师专陇中文学研究团队成功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陇中文学研究”,早期成果已经初步显现。本辑中汪海峰副教授的《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李富强副教授的《唐代陇中传奇作家李朝威及其作品述评》、贾伟的《清末民初陇中诗文创作述略》、谢春丽的《80年代后期陇中小说创作述略》都是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关于对陇中文学的研究,其理论高度、研究视角,其广度和深度也在日益拓展。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陇中的民俗研究、非遗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陇中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和地域性特点,可以说独树一帜。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原创性和大众性比较好。大致可分为陇中民俗建筑、陇中习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剪纸绘画、民间曲艺、民间信仰等。许多留存在民间民俗文化中的艺术,蕴含着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价值取向,经过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如著名的洮岷花儿,是陇中地域民俗文化的代表,它是远古羌狄文化的遗存,也是陇中语言的“活化石”,也是第一批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了极大重视,岷县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歌考察采录基地”。另外,如定西榫卯木制手工制作技艺、岷县湫神祭祀、羊皮扇鼓舞;通渭地方丧葬仪式与春叶遮面、民间彩绘;漳县皮活制作技艺、井盐手工熬制技艺等,都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的文化瑰宝。本辑中重点介绍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常彦教授负责的国家非遗及民俗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新颖,学术视野开阔,田野调查翔实,用第一手材料支撑了其学术论点,具有原创性和现实性,这对促进陇中民俗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当然,古老的陇中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陇中文化研究》(辑刊)是展示这些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支持。西北大学郝润华教授的论文《诗书传家—— 清代定西文化家族及其著述》、集美大学张克锋教授的文章《师古创新—— 刘小农书法、篆刻的个性意识》等,都关注到了陇中地方文化的重要领域,对富有家族文化传统,寓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文化传统,有进一步深入的挖掘和了解。这对陇中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带领和促进作用。但是,上述所有研究,与陇中古老的文化研究的价值、需要还相差甚远,与定西市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相差甚远。陇中文化研究的许多领域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更多的学者倾其毕生精力,去发掘,去研究,去领悟。基于此,在本辑《陇中文化研究》出版之际,愿与有志于陇中文化研究的学者共勉!是为序。


    连振波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陇中文化研究所    
    2017年12月28日                 
    ...查看更多
  1. 陇中的概念,最早是清末左宗棠提出来的。1876年他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说。现在我们说的陇中,其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一个地域文化概念。其主要地理区域在陇山以西,秦岭以北,黄河以南,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陇中以现定西市六县一区即安定、陇西、临洮、通渭、渭源、漳县、岷县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榆中、会宁、靖远、武山、甘谷、秦安、静宁等县。这些县域在地理、文化、民俗等方面有许多共性,属于同一个文化板块。
    陇中在宋金元时期就是民族战争拉锯的战场,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域。虽然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文学的发展却因此受到了影响。纵观宋金元五百余年,陇中很少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人大家,这一地区的著作,除了张炎词作外,也只有邓千江、刘锜的传世孤篇。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诗文缺如,但这一时期却有许多重要的碑刻、碑文保存了下来,这些记人叙事的碑文,也构成了陇中文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与巩昌汪氏相关的碑文、诗文,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陇中洮河流域出产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全国著名的文学大家因之激情流溢,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文。以上就是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的概况,本文试从这个范畴列举综述。
    ...查看更多
  1. 目录‖CONTENTS
    文学综合研究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汪海峰/2
    唐代陇中传奇作家李朝威及其作品述评 李富强/15
    许珌生平与文学述论 郑珊珊/26
    许铁堂心系明室散议 郭建民/35
    吴镇若干生平事迹丛考 杨 齐/39
    吴镇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曹艳华  杨  齐/45
    清末民初陇中诗文创作述略 贾  伟/53
    80年代后期陇中小说创作述略 谢春丽/63
    特色文化研究
    “窜三苗于三危”新辨 连振波/80
    诗书传家—— 清代定西文化家族及其著述 郝润华/95
    性灵说影响下的清中期诗学思潮转向
    —— 以吴镇诗学观为中心 杨  齐  曹艳华/110
    师古创新
    —— 刘小农书法、篆刻的个性意识 张克锋/122
    游子心  征夫泪
    ——《采薇》赏析 常平福/128
    花间词大家—— 陇中词人牛峤的情语 任俊华/132
    “仁”“礼”之境
    —— 先秦儒家的治道指向及理论困境 王宏强/138
    牛树梅研究
    巴蜀名臣  关西汉儒
    —— 牛树梅雪樵生平综述 连振波/162
    牛树梅《省斋全集》(同治本)诗歌文本错讹考辨 李政荣/172
    忠臣孝子一等人  读书耕田两件事
    —— 清代通渭乡儒牛作麟先生简评 苏建军  王晓燕/176
    陇中民俗研究
    陇中小戏《张连卖布》蕴含民俗事象摭要 梁发祥/184
    论身体仪式性表演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以甘肃临洮县“师公跳神”仪式为例 张学军  何亚丽/217
    县域文化研究
    甘肃通渭话中的古词语例释 苏建军/230
    秦嘉、徐淑生平著作考 温虎林/236
    通渭书画产业化发展研究 张怀德/241
    清代通渭四大书院及其教育影响 李璧强  连振波/256
    陇中当代文学研究
    论王守义小说中的“敬畏生命”思想 谢春丽/264
    民国时期陇中文学生态论略 贾  伟/271
    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夏羊的《“水土保持”诗抄》 司娅英/278
    国家非遗研究
    关于“岷县青苗会”几个问题的思考 常  彦/284
    试论“花儿”的称谓、起源与发展 吉文莉/288
    民俗文化空间保护的可持续性策略初探
    —— 以甘肃岷县锁龙乡月露滩青苗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例 闫  晶/300
    浅析“岷县青苗会”的文化功能 宋  梵/305
    ...查看更多
  2. 连振波,男,1968年2月出生,现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陇中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省级项目3项。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