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16—17世纪西欧人眼中的俄罗斯

    作者:朱川豫 严学玉 付华权 姜海阳

    本书以俄语、英语的文献、专著和论文为主要参考资料,同时吸收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作者从西欧人俄罗斯观形成的基础、形成的过程,以及西欧人眼中的俄罗斯形象三方面入手,对16-17世纪西欧人对俄罗斯认识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了介绍和评价,亦探讨了西欧人早期对俄罗斯认识的观点对双方产生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属于西欧与俄罗斯交往史中观念认识问题的范畴。目前国内学术圈对该问题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少有学者做过深入研究。研究西欧与俄罗斯交往史中的观念认识问题有助于把欧俄关系史的研究引向深入。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理论·实践·经验——贵州师范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选集

    作者:韩卉, 主编

    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实践群众路线活动心得论文集。全书选取的论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合点,全面探讨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发展、理论范畴与实践经验,紧紧围绕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调查研究。全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历史、逻辑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宏观的思考,也有具体问题的分析;既重视对党的重要文献的解读,又突出对实证调查材料的阐释。

  • 大潮涌动:社区共治的乌当创新与借鉴

    作者:佘龙, 郝建, 著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历史的潮流。社会治理要求树立多元共治的新理念,形成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社区共治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一环。本书拟以贵阳市乌当区在社区共治问题为主线,挖掘乌当区在社区共治方面的创新亮点,探析社区共治的乌当创新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共治的乌当创新的路径选择,为我国、社会治理、社区共治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大学生:生活形态·就业观念·信仰等系列课题研究成果。该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西部地区10所高校(涵盖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余八千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呈现了西部大学生的时间观、学习观、集体观、环保观、公德观等生活观念,并就部分观念与之相关的行为进行了联合分析。书中着重探讨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对生活观念不同的...查看更多
  2. 自  序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形态的调研成果非常丰富,既有全国性调研,也有聚焦省份或者学校的地方性调研,还有专注于学习情况、就业情况、创业情况、时代精神等的专题调研。这些都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校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参考。
    然而,对于一位长期工作在西部高校的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我总感觉上述调研虽然令我获益匪浅,但还不是十分“解渴”,时有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之感。为此,这些年我怀着敬畏之情,尝试把目光投入西部大学生的生活观念调查之中,希望以此为更加有针对性地助推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开展,尽些绵薄之力。
    为了开展这项调查,我和我的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对于我们的调研而言如今已经不在话下。因为,在调查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西部高校与非西部高校学生群体在生活观念上虽然有不少的趋同,但的确存在不少的差异,包括时间观、学习观、集体观、公德观、公益观、环保观、金钱观、就业观和网络观等等。倘若我们真正正视这些差异,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应该会对加强和改进西部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东部和中部的落差,也有西部高校高等教育水平与中东部的差距,更有文化、习惯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为此,在调查研究中,我有意避开了简单的频数频率统计,始终坚持工作导向,在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上花费了更多精力,并通过专题建模,力求化简为繁。比如,在西部大学生学习状况、就业观念、网络使用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关系等方面,以较为翔实的数据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在如何依据专业之外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业分类指导、如何根据学生的就业偏好协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如何根据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问题上,也以扎实可循的数据说话,尽量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尽管如是,我依然深知,由于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所限,这些调查在个性指导与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等方面还有不少的提升空间,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尤其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尚有相当距离。恭请方家批评指正!

    申绪湘    
    ...查看更多
  1. 一、成长背景的变化
    这一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这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一个经济大发展的年代,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年代,也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
    这里我们只讨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并且在整体的水平加以讨论。
    首先是家庭环境。其一,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部分大学生所在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上大学前,家庭几乎不存在温饱问题,家长都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专注于学习,而不必去参加生产劳动。从家庭收入来看,根据北京吉六教育咨询中心的调查,35.6%的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7.2万元以上,并且受访大学生上大学前家庭所在地9成以上为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其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整体提高,具有更强的课业指导能力,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课业指导,这一点在城市尤其明显。
    其次是教育条件。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教育投入逐年加大,教育条件逐年改善。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中小学生,其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变化,在校中小学生具有直观的感受。
    再次是文化娱乐条件有所改善。20世纪90年代,电视机逐步普及;进入21世纪,网络普及,电脑更多的进入民众家庭。之后,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增加,都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与娱乐的机会,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最后是交通的发达。上大学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赴国内外旅游,从而见世界、开眼界。
    二、网络塑造新的思考框架
    由于物理环境的限制,人并不能完全依靠自身直接接触生活与社会环境来了解世界,更多的是依靠各种大众媒介来了解世界。从传播学的角度,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描绘了一副现实世界的“图景”,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中指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媒体信息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简单说,“笔杆子”决定了人们“看”到的世界图景。
    扩招前的大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依靠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而且以党报党刊为主,社会开放的氛围有限。
    扩招后的大学生,则赶上了互联网普及的年代。互联网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其根本特点是人人都可以发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更加明显,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网络所揭示的“拟态环境”,也与传统媒体揭示的“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偏差。对以网络为主要新闻来源渠道的大学生而言,同样会形成与布道者不一样的世界图景,并将布道者所说的事实与观点,放到其脑中的世界框架里进行对比和解读。
    因此,当大学生面对教育者的教育时,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有了不同的世界框架,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非常艰巨。
    ...查看更多
  1.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001
    section 1   Changes in growth background 001
    section 2   Framework shaped by network 002
    section 3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under new circum
    stances 002
    Subsection 1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ervices 002
    Subsection 2   Personalized motivation 003
    Subsection 3   Understanding students deeply and accurately 003
    section 4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s 004
    Subsection 1   Focus on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lifestyle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04
    Subsection 2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s 004
    section 5   Focus on the effect of the network on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006
    Chapter 2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ept 009
    section 1   Time concept and time consumption 009
    Subsection 1    Focus on punctuality, ye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management and conception 009
    Subsection 2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ime consumption 010
    section 2   Learning situation and learning concepts 013
    Subsection 1   Overview of learning situation 013
    Subsection 2   Analysi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014
    Subsection 3   Analysis of learning process 015
    Subsection 4   Analysis of learning results 018
    Subsection 5   Analysis of learning concepts 021
    Subsection 6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 021
    Subsection 7   Suggestions on learning development 023
    section 3   View on collectivism 024
    Subsection 1   Students’ view on collectivism 024
    Subsection 2   Students’ view on collectivism from different 
    grades 024
    section 4   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027
    Subsection 1   Incidence of campus love 027
    Subsection 2   Criteria for choosing a spouse 027
    Subsection 3   Differences in criteria for choosing a spouse 028
    Subsection 4   Differences in intimacy on public occasions 028
    section 5   View on public morality 029
    section 6   View on public welfare 030
    Subsection 1   Students’ view on public welfare 030
    Subsection 2   Appreci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brands which 
    support public welfare 030
    Subsection 3   Sense of soluntarily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welfare 031
    section 7   View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032
    Subsection 1   Students’ sen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032
    Subsection 2   Differences in sen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032
    section 8   View on money and expenses 034
    Subsection 1   Overview of view on money 034
    Subsection 2   Students’ monthly expenses 036
    Subsection 3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expenses 037
    section 9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038
    Chapter 3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ies 040
    section 1   Overview of students’ qualities 040
    section 2   Cooperative quality 041
    section 3   Psychological quality 043
    section 4   Quality of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044
    section 5   Needs for quality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045
    Chapter 4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047
    section 1   Class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047
    Subsection 1   Basic categories of employment choice concept 047
    Subsection 2   Classification models of choice concept 048
    Subsection 3   Basic categor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 050
    Subsection 4   Classification models of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 051
    Subsection 5   Class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employment concept 052
    section 2   Natural attributes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53
    Subsection 1   Employment concept related with gender and
    only-child 053
    Subsection 2   Employment concept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rades 054
    Subsection 3   Employment concept related with parental educational
    status and career  055
    section 3   Learning style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57
    Subsection 1   Learning concept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57
    Subsection 2   Learning objective, major prospect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58
    Subsection 3   Demands for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disqualification
    status 059
    Subsection 4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time 061
    Subsection 5   Learning process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61
    section 4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64
    Subsection 1   Thinking status of career planning 064
    Subsection 2   Decision status of career direction 066
    Subsection 3   Differences in the needs for career guidance 069
    section 5   Individual economy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72
    Subsection 1   Family income and individual expenses 072
    Subsection 2   Main economic source during the school period 073
    Subsection 3   Employment concept and money concept 074
    section 6   Association activity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75
    section 7   Internet access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76
    Subsection 1   Means and place of Internet access 076
    Subsection 2   Frequency and purpose of Internet access 078
    section 8   Time consumption, time concept and employment 
    concept 079
    Subsection 1   Average weekly time consumption  079
    Subsection 2   Time concept 080
    section 9   Categorical characters and suggestions for students
    of each type 082
    Subsection 1   Students of value-background type 083
    Subsection 2   Students of value-quality type 084
    Subsection 3   Students of value-capability type 084
    Subsection 4   Students of appearance-capability type 085
    Subsection 5   Students of stability-capability type 086
    section 10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087
    Chapter 5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network environ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089
    section 1   Definition and assumptions of some terminologies 089
    Subsection 1   Network environment 089
    Subsection 2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089
    Subsection 3   Relative assumptions 090
    section 2   Frequency of Internet access and belief 091
    Subsection 1   Frequency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re belief 091
    Subsection 2   Frequency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gni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092
    Subsection 3   Frequency of Internet access and specific sense
    of worth 093
    section 3   Duration of Internet access and belief 097
    Subsection 1   Duration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re belief 098
    Subsection 2   Duration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gni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099
    Subsection 3   Duration of Internet access and specific sense of 
    worth 101
    section 4   Behavior of Internet access and belief 103
    Subsection 1   Behavior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re belief 103
    Subsection 2   Behavior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gni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105
    Subsection 3   Behavior of Internet access and specific sense of 
    worth 106
    section 5   News content and belief 112
    Subsection 1   News content and core belief 112
    Subsection 2   News content and cogni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113
    Subsection 3   News content and specific sense of worth 114
    section 6   Conclusion 120
    Subsection 1   Effect of online frequency on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120
    Subsection 2   Duration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lleges students’ 
    belief 121
    Subsection 3   Behavior of Internet access and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122
    Subsection 4   Effect of news content on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125
    Subsection 5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 of network environ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126
    Subsection 6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belief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127
    Chapter 6   Students satisfaction 129
    section 1   Overall satisfaction 129
    Subsection 1   Overview  129
    Subsection 2   Group differences 130
    section 2   Willingness to reelect and recommend 133
    section 3   Direct sensory satisfaction 134
    section 4   Satisfaction with curriculum 134
    section 5   Satisfaction with soft environment 135
    section 6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ervice 136
    section 7   Satisfaction with teachers 137
    section 8   Effect of satisfaction  139
    Subsection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election 139
    Subsection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mmending to friends 
    and relatives 143
    Chapter 7   Appendix 148
    section 1   Technical report 148
    Subsection 1   Investigation method 148
    Subsection 2   Sampling method 148
    Subsection 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149
    Subsection 4   Data processing 151
    section 2   Basic situation of samples 151
    Subsection 1   Gender 151
    Subsection 2   Grade 151
    Subsection 3   Political status 152
    Subsection 4   Origin 152
    Subsection 5   Whether one is an only-child 153
    Subsection 6   Parental highest educational degree 153
    Subsection 7   Father’s career 153
    Subsection 8   Mother’s career 154
    section 3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155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001
    一、成长背景的变化 001
    二、网络塑造新的思考框架 002
    三、新理念呼唤对学生的精确理解 002
    (一)提供个性化服务 002
    (二)个性化的激励 003
    (三)深入准确理解学生 003
    四、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念 004
    (一)就业工作抓手:生活形态与就业观念 004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研究 004
    五、重点关注网络对大学生信仰影响 006
    第二章  大学生观念分析 009
    一、时间观与时间花费 009
    (一)看重守时,但管理与理念存有差距 009
    (二)学生时间花费特点 010
    二、学习情况与学习观念 013
    (一)学习状况概览 013
    (二)学习动机分析 014
    (三)学习过程分析 015
    (四)学习结果分析 018
    (五)学习观念分析 021
    (六)学习需求分析 021
    (七)学习发展建议 023
    三、集体观 024
    (一)学生集体观 024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集体观 024
    四、婚恋观 027
    (一)校园恋爱次数 027
    (二)学生择偶条件 027
    (三)择偶条件差异 028
    (四)公共场合亲热差异 028
    五、公德观 029
    六、公益观 030
    (一)学生公益观 030
    (二)欣赏支持公益事业的企业或品牌 030
    (三)无偿参与公益活动意愿 031
    七、环保观 032
    (一)学生环保意识 032
    (二)环保意识差异 032
    八、金钱观与消费 034
    (一)金钱观概况 034
    (二)学生月均花费 036
    (三)学生花费的差别 037
    九、本章小结 038
    第三章  大学生素质分析 040
    一、学生素质概览 040
    二、合作素质 041
    三、心理素质 043
    四、组织领导素质 044
    五、素质与能力发展需求 045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深入探讨 047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分类 047
    (一)就业观念的基本类型 047
    (二)选择观念分类模型 048
    (三)生涯发展观念的基本类型 050
    (四)生涯发展观念分类模型 051
    (五)依据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分类 052
    二、自然属性与就业观念 053
    (一)性别、独生子女与就业观念 053
    (二)不同年级学生就业观念 054
    (三)父母教育水平、职业与就业观念 055
    三、学习形态与就业观念 057
    (一)学习观念与就业观念 057
    (二)学习目标、专业前景与就业观念 058
    (三)学习成绩要求与挂科情况 059
    (四)学习时间差异 061
    (五)学习过程与就业观念 061
    四、生涯规划与就业观念 064
    (一)生涯发展思考情况 064
    (二)生涯方向确定情况 066
    (三)生涯辅导需求差异 069
    五、个人经济与就业观念 072
    (一)家庭收入与个人花费 072
    (二)上学期间主要经济来源 073
    (三)就业观念与金钱观念 074
    六、社团活动与就业观念 075
    七、上网情况与就业观念 076
    (一)上网工具与地点 076
    (二)上网频率与目的 078
    八、时间花费、时间观念与就业观念 079
    (一)周均时间花费 079
    (二)时间观念 080
    九、分类特征及就业观念分类引导建议 082
    (一)价值背景型学生 083
    (二)价值素质型学生 084
    (三)价值能力型学生 084
    (四)外表能力型学生 085
    (五)安稳能力型学生 086
    十、本章小结 087

    第五章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影响的实证分析 089
    一、术语界定及假设 089
    (一)网络环境 089
    (二)大学生信仰 089
    (三)有关假设 090
    二、上网频率与信仰 091
    (一)上网频率与核心信仰 091
    (二)上网频率与社会发展认知 092
    (三)上网频率与具体价值观 093
    三、网络使用时长与信仰 097
    (一)网络使用时长与核心信仰 098
    (二)网络使用时长与社会发展认知 099
    (三)网络使用时长与具体价值观 101
    四、网络使用行为与信仰 103
    (一)网络使用行为与核心信仰 103
    (二)网络使用行为与社会发展认知 105
    (三)网络使用行为与具体价值观 106
    五、新闻内容与信仰 112
    (一)新闻内容与核心信仰 112
    (二)新闻内容与社会发展认知 113
    (三)新闻内容与具体价值观 114
    六、结论 120
    (一)上网频率对大学生信仰影响 120
    (二)网络使用时长与大学生信仰 121
    (三)网络使用行为与大学生信仰 122
    (四)新闻内容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25
    (五)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影响的基本特征 126
    (六)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建议 127
    第六章  学生满意度 129
    一、总体满意度 129
    (一)满意度概览 129
    (二)满意度的群体差异 130
    二、重选和推荐意愿 133
    三、直接感觉的满意度 134
    四、课程满意度 134
    五、软环境满意度 135
    六、生活服务满意度 136
    七、对教师的满意度 137
    八、满意度的影响 139
    (一)从重选角度看 139
    (二)从推荐亲朋报考角度看 143
    第七章  附  件 148
    一、技术报告 148
    (一)调查方法 148
    (二)抽样方法 148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149
    (四)数据处理 151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151
    (一)性别 151
    (二)年级 151
    (三)政治面貌 152
    (四)生源地 152
    (五)是否独生子女 153
    (六)父(母)最高学历 153
    (七)父亲职业 153
    (八)母亲职业 154
    三、图表目录 155
    ...查看更多
  2. 申绪湘,吉首大学研究员、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10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