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石说盐语——自贡盐业碑刻研究

    作者:彭雨禾,陈述琪

    本书是“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丛书”之一,是对自贡盐业相关碑刻进行辑存和研究的一本著作。盐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研究盐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通过盐文化所蕴含的特殊价值联系与之对应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及人文精神。自贡盐业的生产场地留下了众多碑刻,记录了自贡清末民初盐业繁荣的历史。研究这些碑刻产生的原因、碑文文字、分布状况、艺术技艺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自贡地区盐业发展过程、社会经济、民风民俗等。全书分为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区、荣县四区两县6个篇章,分别罗列整理了区域内的碑刻遗留情况,通过碑刻照片、拓片、相关资料等方式清晰地展现了碑刻的原貌和关联成因,为研究自贡各方面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

  • 现代世界的神话——中西广告原型比较研究

    作者:刘林沙

    本书将原型的概念引入广告研究中,选取中国的广告和西方克里奥广告节的获奖作品,在原型意象的基础上构建原型模式,经过特质词语的确定、待测广告形象的选择、原始样本数据适当性考察、因子分析及其层级识别等一系列过程,并经过可靠性检验来得到所需的广告原型人格维度量表,共提取了公主、勇士、守护者、老叟和绅士、葫芦娃和小超人、赛手、风流美男和纨绔子弟、吝啬鬼共8类原型形象,辅以相关文化背景、原型在广告中的具体使用状况等详细探讨广告中的形象是基于哪些神话原型,并比较分析中国的神话原型与西方神话原型的异同,进而分析这些原型对于广告的传播的意义,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 尼泊尔建筑发展史与建筑艺术研究

    作者:崔晓乐,李朝,陶姗,李晓秀

    尼泊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端,历史十分悠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尼泊尔的宫殿、民居常常与寺庙交织相处,浑然天成;宫在寺中、庙在宫里等空间形态共同构成了尼泊尔建筑群落的特征,形成了今日尼泊尔被誉为世界“露天博物馆”的建筑特色,并成为喜马拉雅地域建筑艺术最为兴旺的国度之一。尼泊尔的建筑在不失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吸纳了周边国家的建筑优点,并在历经千百年的洗涤与淬炼后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在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建筑艺术之林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建筑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建立了一种既定的韵律和节奏,既满足了民众的实用功能需求,又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并根据人口发展、时代变更不断进行调适,构成了表象丰富且散发着浓郁人文精神的建筑空间文化景观,且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将通过五部分的内容研究尼泊尔建筑历史的发展与建筑艺术。第一部分:尼泊尔建筑的发展历程。回顾尼泊尔早期的建筑发展,着重研究李察维时期、马拉王朝时期以及沙阿王朝时期尼泊尔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各阶段建筑艺术之特点。第二部分:尼泊尔建筑的主要类型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瓦当的美学价值。全书通过呈现瓦当纹饰精美纹饰图景的同时,展现了其独树一格的设计美学风范,充分体现其随形就势的巧智结构,气韵生动的传神形象,以一生多的多变风格,寓意丰富的深刻象征,虚空深远的艺术意境,反映出瓦当纹饰成熟高超的设计美学智慧。瓦当纹饰设计美学给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启示,瓦当艺术的生命在现代艺术载体之中得以无限延伸。
  2. 前  言
    说起瓦当,老实说,一开始我还不明白是何物,脑海里只是隐约认为,一块瓦罢了吧。对瓦当这种简单的印象和态度,直到从广东湛江徐闻回来之后才发生改变。
    记得那次,我和友人到湛江徐闻游玩。在参观著名的贵生书院后来到徐闻县博物馆。这个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博物馆,出人意料地深深震撼了我们。在展厅里,我们仔细地观看了“汉代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文物展”。幸运的是,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博物馆冯馆长的热情接待和邱老师的专业讲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汉时期的砖瓦、陶器、铜环、玛瑙、水晶等考古出土文物,再加上图片、文字以及邱老师的讲解,一时间,我们仿佛置身于遥远的汉代。正当我们沉醉于观赏各种图物的时候,冯馆长指着一处玻璃展柜前的物件说:“你们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代‘万岁’瓦当。不过,原件已在省博物馆,你们看的只是仿制品。”汉代“万岁”瓦当?我们不禁把目光停留在了那几块“瓦”身上。展柜里,静静地斜放着“万岁”瓦当、卷云箭镞纹瓦当、吉羊纹瓦当、灵芝纹瓦当以及莲花纹瓦当等。正当我们还在细细地端详这些瓦当的时候,冯馆长说:“你们应该去大汉三墩那里看一看,感受一下两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风采。”
    于是,在小驰兄熟练的引导之下,我们驱车到了大汉三墩旅游区。站在这里,前面就是海港和“小蓬莱”三墩岛,再远处就是浩瀚无边的南海。这里就是当年著名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徐闻港。一时间,两千年前汉代徐闻港口的繁荣昌盛景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内心的自豪和感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两千年前,这里熙熙攘攘,千帆竞渡,交易繁荣,五光十色的文化奇景令人目不暇接,大汉帝国犹如冉冉升起的海边旭日光芒四射,朝气蓬勃。可惜,今天这一切都成了昔日的历史荣光。两千年弹指一挥间,风云变幻,物是人非,那小小的出土瓦当,就是徐闻港兴衰变迁的历史见证。瓦当虽小,原来还真是不简单啊!
    瓦当,由此成了我所关注的对象。一方面,通过阅读有关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扩大和加深对瓦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独立主持和参加有关瓦当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瓦当的了解。因此,每当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的时候,都会留心古建筑屋檐上的瓦当,即使是平时看到一些现代的图饰都会看看是不是跟瓦当有关。久而久之,自己俨然成了一个“瓦当迷”。
    的确,正如“万岁”瓦当能够见证两千年前那段伟大历史一样,瓦当身上自有它的迷人之处。瓦当,并不仅仅是一件考古出土文物,一块古建筑构件和古董收藏品,它还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美术图,一本历史书,一个文化象征,一种艺术意境。它是物质的、功用的、实用的,又是艺术的、美学的、审美的。
    令我们惊讶的是,古代的匠师竟能将那些惟妙惟肖的图像、婉转抽象的图案、神采飞扬的书法制作到那小小的当面空间之内。同时,让人疑惑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纹饰到底要表达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好看吗?古人早已逝去,历史也早已被淹没,但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今天依然能够在很多地方见到瓦当的身影。今人眼中的瓦当,不仅没有古板呆硬之感,反而因在古朴醇厚之中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越接近瓦当,越深入研究瓦当,瓦当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就越发显现出来。到今天为止,考古学、博物馆学、建筑学、历史学、美学、艺术学、文学、书法学、绘画学、雕刻学、文化学、人类学、工艺学、设计学、科技学、收藏学、经济学……越来越多的学科把目光投向了原本默默无闻的瓦当。瓦当的研究边界不断扩大,介入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的视角、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先进、新颖。当然,相关研究成果亦愈加丰硕。
    对于瓦当来说,不管采用哪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什么内容,有一个方面始终是绕不开的,那就是瓦当的纹饰。事实上,一直以来,纹饰都是瓦当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近年的瓦当研究趋向,学界越来越关注瓦当的纹饰,特别是在深入发掘瓦当纹饰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方面最为显著。也是随着这样的研究趋向,本书对古代瓦当纹饰的“审美艺术”进行了探讨。也就是说,本书将重点从艺术学和美学两个维度对瓦当的纹饰进行研究。瓦当纹饰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除此之外,还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对它的研究内涵需要不断地拓宽、加深。
    瓦当和现代生活不断联系交融。由此可以看到,瓦当具有文艺人类学的意义。王列生先生对“文艺人类学”有如下定义:“文艺人类学是一门建立在文艺学和人类学基础之上的交叉学科,它以人类的文艺和文艺的人类为基本学科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的问题视野嵌入文艺学的理论框架,从文艺与人类生活的必然逻辑关系和历史命运出发,解读文艺的发生、发展、高潮和低潮,揭示文艺存在的终极本质和一般规律,研究文艺的人类普遍价值及其基本实现方式,审视人类文艺生活和这种生活给人类生存所带来的全面影响。” 如果从文艺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瓦当,瓦当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历史命运交织在一起,而瓦当的艺术形式和价值恰恰是在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中体现的。
    从文艺人类学切入考察瓦当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实现瓦当的人类学还原。文艺人类学对文艺进行“还原”,实质是“返回”人类“蒙昧时代”或“野蛮时代”,回到最初或本原的文艺本身,追寻文艺的初始或起源状态,探讨人类童年时期创造文艺最初的动机、审美意识和文艺因素如何体现在这个创造过程之中。越原始的文艺,就越切近其原始状况,其文艺本真性就越高;越是原始的文艺,其价值可能就越大。例如,“彩陶不是远古先民理性的明确的艺术创作,但是,它以艺术的方式保留了远古人的精神风采,这种凭借着精神本能的需要而创作的成果,正好表明了艺术的特殊价值和人对艺术的需要的天性,也说明了文艺本体特性和对于人类的意义,说明了文艺功用的多义性和价值的多维性。彩陶虽然久远,虽然没有明确的文艺理论的指导,但是,在彩陶纹饰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艺术‘理论’或许比教科书还要准确和丰富。” 今天快速前进的人类如果能稍微停下匆匆的脚步,返回原点重新审视自己原初创造的文艺,必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像彩陶这种具有远古神韵的原始艺术杰作,虽然不是人类成熟的艺术作品,但却蕴涵了人类童年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萌芽因子等重要的人类学和文艺学信息,蒙昧人或野蛮人的“人类性”或“艺术天性”其实并不“蒙昧”或“野蛮”。
    彩陶如此,瓦当又何尝不是!返回所谓“瓦当时代”,回到最初或本原的瓦当艺术本身,追寻瓦当艺术的初始或起源时的状态,探讨瓦当艺术创造的最初动机、心理状态、审美意识以及最初的艺术因素和艺术观念如何体现在这个创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透过瓦当这一艺术媒介,也许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审美提供另一条有意义的路径。
    其二,发掘瓦当的人类学信息。文艺人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它努力寻求文艺生产与人类文化状态和人类生命现象之间的对应与契合、文艺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品格和人类学价值、文艺作品对人类文明积极的生成价值和建构功能,展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体验意义和人类灵魂深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为当下人类生命存在提供有意义的价值观和新的亮点,使人性的潜力得到释放与发展,使人得到圆满的确证,使人回归到人的自身。为此,需要以文化人类学的眼光审视瓦当,探讨其所蕴涵的普遍文化意蕴和人类学价值意义。返回原点重新审视瓦当的艺术创造,必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像瓦当纹饰这种古代艺术杰作,蕴涵了古人的生存意识、政治意识形态、天人相处之道、诗性智慧、海洋文化意识等重要人类学信息,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艺,更好地通过文艺深刻地了解人类自身。
    所以,本书既考察了瓦当纹饰的形制、结构、意象、意境、设计等审美艺术问题,也探讨了瓦当纹饰的文化象征等审美文化问题。换言之,本书以“文艺学的瓦当”和“人类学的瓦当”双重视角审视瓦当艺术。
    目前,对瓦当纹饰艺术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本书的观点未必新颖和独到,但终究是一种努力和尝试,就此而言,笔者的努力对瓦当的研究多少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叶木桂
    2017年4月于湛江
    ...查看更多
  1.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 /33
    第一节  随形布势,构图之智 /34
    第二节  对称构型,和谐之美 /55
    第三节  线条节奏,生命律动 /68
    第二章  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象 /79
    第一节  活泼灵动的建筑 /80
    第二节  瓦当纹饰意象的运动审美形态 /88
    第三节  瓦当书法的“气” /100
    第三章  丰富多样的审美风格 /117
    第一节  瓦当纹饰的民族风格 /118
    第二节  瓦当纹饰的时代风格 /133
    第三节  瓦当纹饰的地域风格 /139
    第四节  瓦当纹饰的构图风格 /150
    第四章  寓意深刻的文化象征 /162
    第一节  王权主义的象征 /164
    第二节  神秘主义的象征 /170
    第三节  海洋文化的象征 /183
    第五章  虚空深远的艺术意境 /193
    第一节  虚实相生:空白的审美空间 /195
    第二节  “圆”道之境界 /201
    第三节  瓦当纹饰的意境形态 /214
    第六章  别具一格的设计美学 /223
    第一节  瓦当纹饰的设计美学思想 /224
    第二节  瓦当纹饰的设计美学法则 /230
    第三节  瓦当纹饰设计美学的现代应用 /236
    结  语 /252
    主要参考书目 /259
    后  记 /263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