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油菜花粉超微粉有效成分溶出、代谢特征及指纹图谱

    作者:姚秋萍

    油菜花粉是一种丰富的花粉资源,具有提高免疫活性、降血脂、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目前对油菜花粉的研究侧重于基础和应用研究,而对于其结构与功能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油菜花粉为实验材料,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花粉破壁,以普通粉碎方式作为对照,对比了两种粉碎方式对所得的超微粉和细粉中主要营养成分、有效成分的影响及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比较油菜花粉超微粉、细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在实验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进行分级,筛选抗氧化和免疫活性部位,对活性部位多糖进行结构表征;建立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使这一丰富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到新的水平。主要结果如下:
    (1)分析比较了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方式对油菜花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并比较了扫描电镜下超微粉和细粉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除粗纤维含量降低外,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电镜下观察,油菜花粉细粉基本可以看到完整的细胞形态,而超微粉的颗粒变小、大小均匀,绝大多数细胞壁破裂,基本无完整的细胞存在,破壁率为98.86%
    (2)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分析比较了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中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山奈酚)、不同浸提时间下多糖的溶出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提取条件下,油菜花粉超微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溶出率比细粉分别提高了45.16%和27.86%;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都大于细粉,浸提时间为10 min时多糖的溶出率较细粉提高了252.54%。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多糖的主要基团无明显差异。可见,超微粉碎可显著提高油菜花粉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灌胃给予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后血浆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PKS软件)处理,比较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药代动力学最佳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油菜花粉超微粉槲皮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a=0.579 3 h1,t1/2α=2.43 h,t1/2β=18.33 h,AUC0→∞=0.361 3 µg·L1·h,Vd= 804.8 L·kg1,Tpeak=2.571 4 h,Cmax=0.019 08 µg·mL1;油菜花粉细粉槲皮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a=1.279 0 h1,t1/2α=2.63 h,t1/2β= 28.00 h,AUC0→∞= 0.341 1 µg·L1·h,Vd = 997.3 L·kg1,Tpeak= 3.048 h,Cmax=0.018 769 µg·mL1。油菜花粉超微粉山奈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a=0.413 6 h1,t1/2α=2.29 h,t1/2β=2.97 h,AUC0→∞= 1.889 7 µg·L1·h,Vd =33.056 L·kg1,Tpeak =3.642 9 h,Cmax=0.280 79 µg·mL1;油菜花粉细粉山奈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a=0.443 62 h1,t1/2α=1.74 h,t1/2β=1.99 h,AUC0→∞=1.459 9 µg·L1·h,Vd=31.418 L·kg1,Tpeak=3.714 3 h,Cmax =0.245 53 µg·mL1。与细粉组比较,油菜花粉超微粉组血浆槲皮素和山奈酚的达峰时间缩短、达峰浓度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较细粉分别提高了46.00%、29.44%。可见,超微粉碎技术可提高油菜花粉有效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的生物利用度。
    (4)采用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0 kD、50 kD和10 kD)的超滤膜对油菜花粉超微粉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分析了压力和时间对超滤过程的影响,确定最适操作条件,3种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运行时间分别控制在28 min、36 min和48 min以内,操作压力分别为1.1 MPa、1.3 MPa和1.6 MPa。油菜花粉超微粉粗多糖M按相对分子质量分成M1>100 kD、50 kD活性组分。体外清除·OH和的试验结果表明,油菜花粉多糖的
    抗氧化活性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密切相关,M3、M4两个级分的抗氧化作用较低,在后续试验中合并作为一个组分M3进行研究。由体内抗氧化、免疫活性试验筛选得到高活性组分M2和低活性组分M3,M2级分多糖比其他组分有较好的抗氧化和免疫活性,各组分的抗氧化和免疫活性大小顺序为M2>M>M1>M3。
    (5)M2级分多糖先后经DEAE-SephadexA-25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纯化得到RPP1-2。经高效液相凝胶色谱鉴定其纯度及计算相对分子质量,RPP1-2为单一对称峰,重
    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5 358 Da。离子色谱测定RPP1-2中含量为
    2.81%。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RPP1-2为糖蛋白缀合物,为α-糖苷键构型,分子结构中存在α-1,3、α-1,6糖苷键,RPP1-2为由3种不同单糖残基组成的杂多糖,糖链中重复单位包含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
    (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的油菜花粉超微粉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对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评价。以芦丁为内标物,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µm)为分析色谱柱,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 ℃。结果表明:10批不同产地的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较相似,各成分得到较好的分离,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了10个共有指纹峰。该方法具有重现性好、特征性强、方法简便、快速等特点,能够客观反映油菜花粉超微粉的指纹特征,可以成为油菜花粉超微粉质量评价及控制的表征指标。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及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作  者

  • FLASH动画设计项目实战

    作者:秦亚军, 张万良, 赵清刚, 主编

    本书介绍了 FLASH动画的规则、原理、套路和方法,以拓宽动画制作者的思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主要内容包括FLASH动画概述、FLASH绘画技法实战、FLASH动画基础,FLASH人物动画动作制作技术、各种走、跑、跳、角色动画的制作技术、FLASH动物动画动作制作技术、FLASH商业广告动画制作方法、FLASH宣传片头动画制作方法。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案例典型、讲解详细、富有启发性。

  • 探索生命的奥秘

    作者:《科学传奇 : 探索人体的奥秘》编委会

    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怀孕、生产,这是生活中必然遭遇的普通事件,可这些看似普通的事却有着极不普通的意义。正因为它们,人类才能不断繁衍、进化、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一直怀着朝圣般的虔诚试图揭开生命诞生的奥秘。生命到底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发育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十个月到底是怎么度过的,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出现?为什么宝宝会集合爸爸妈妈两人的特点?爸爸妈妈在宝宝的孕育以及成长过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怎样做才是最有利宝宝的成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各个民族甚至创造出了种种神话传说来解释生命的诞生。生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战胜了几亿竞争者,战胜了环境,战胜了自我才换得的。拥有生命,就应当担起为生存之美挣扎的使命,拥有坚定战胜困苦的意志和决心。生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生命的步伐可以艰难却不能空白,可以歪斜,却不能后退。让我们了解生命,体味生命,珍重生命!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著者数十年尤其是“5•12”汶川地震之后十年间对滑坡(边坡)、崩塌(危岩)与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的经验总结,系在《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概要》的基础上全面增加滑坡与崩塌的地质勘查技术,补充完善工程设计内容,并探析泥石流勘查设计问题而成。本书仍坚持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震区特点,解析技术问题。
    全书内容集工程勘查、设计为一体,辅以施工要领,分滑坡(边坡)勘查技术,滑坡治...查看更多
  2. 前   言
    似乎是转瞬之间,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已过去十年了,其间四川又历经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的洗礼。近十年间,各震区人民历尽艰辛,在地震废墟上重建家园,迈入跨越式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与恢复重建相伴,震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的治理,也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进程。
    理论上,应允许震后的破碎山体有较长的自身修复过程,人们对震区山地地质灾害特点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灾害治理似应在震后若干年后进行方为合适。但时不我待,灾区恢复重建在即,要尽早恢复灾区人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使之安居乐业,即使走弯路、交学费,也必须在震后迅即开展对地质灾害的治理,筑建恢复重建的安全屏障。
    近十年来,国家通过对震后数以千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不但保障了重建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恢复了稳定的地质环境,也锤炼出一批日渐成熟的勘查设计队伍,涌现出大批科技人才,在工程治理技术上也有所创新,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就。
    为总结震区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设计方面之经验乃至教训,于2013年和2014年,笔者相继编著出版了《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和《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简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又陆续编制出台各类地质灾害的勘查、设计规范/标准,这无疑会全面促进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发展与科技进步。
    但面对成绩,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山地地质灾害的诱因众多、机理复杂,工程勘查设计涉及多学科领域,相关理论尚不完全成熟,经验积累也需待以时日,虽经多年磨炼,诸如工程勘查设计的队伍建设、人才培训和技术储备,至今仍难以完全胜任,尤其是初经历练的青年技术人员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因此,山地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设计至今仍凸现出工程方案、结构设计和文件深细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工程勘查的失实则是其重要原因。这也与笔者《概要》的内容尚不全面,尤其是对勘查工作内容的从略似不无关系。就此,笔者萌生了在《概要》的基础上增补勘查内容、增订设计内容,集勘查、设计于一体的思绪,以助于工程勘查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
    于是,这本《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实用技术》面世了。本书重点是全面论述滑坡与坍塌落石的工程勘查要点,补充与更新工程设计内容,并突出震区特点。对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本书则是在《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出台的规范,探究疑难技术问题。
    全书共分6章:第1章滑坡(含边坡)勘查技术系新撰;第2、3章较全面地分述滑坡治理与边坡支挡工程设计,边坡开挖、加固与防护工程设计,在《概要》的基础上增补了成倍内容;第4章论述预应力锚索设计和施工技术,调整补充了内容;第5章危岩崩塌防治工程,勘查技术系新补,设计技术系增订;第6章探讨与解析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中的疑难与常见问题,是对《指南》的补充。
    本书力图保持《概要》《指南》的技术性、经验性、简明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滑坡与崩塌(崩塌又分边坡坍塌与危岩崩塌),以勘查、设计工作步骤为主线分步展开论述;对地质勘查,依次阐明灾害体的性质、特征和要素;对工程设计,按工程类型分述工程方案与结构设计原理;对泥石流勘查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则逐一探讨与解答。书中配有较多图表,提出与推荐了众多计算公式并辅以算例,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工程实例,供探讨与参考的内容归为附录。
    感谢国土、铁路、公路、机场、中国科学院、市政、水利水电及移民等系统,尤其是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和中铁二院的同行、专家和领导提供的合作与实践的机遇,以及西南交通大学蒋良潍副教授对本书编印的协助。囿于本人的学识与经验,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尤其是对规范的商讨更属管见,恳请专家同仁不吝指教与雅正,助力防灾减灾技术进步,谨此由衷致谢!


    蒋忠信     
    2018年5月13日于成都曦城 
    ...查看更多
  1. 目   录
    绪  言 1
    第1章  滑坡(边坡)勘查技术 4
    1.1  滑坡野外勘查要领 4
    1.1.1  勘查手段与勘查要点 5
    1.1.1.1  勘查手段 5
    1.1.1.2  勘查要点 6
    >1.1.2  滑坡、坍塌危险区的定量划分方法与堵溃危害 8
    1.1.2.1  滑坡、坍塌危险区定量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8
    1.1.2.2  滑坡、坍塌的堵溃灾害 10
    1.1.3  滑坡地质特征勘查:经验与释疑 11
    1.1.3.1  滑坡与边坡坍塌的区分标志 11
    1.1.3.2  地貌与变形特征 13
    1.1.3.3  边界与空间特征 15
    1.1.3.4  滑面与结构特征 16
    1.1.3.5  古滑坡与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特征 20
    1.2  地震滑坡:机理与分布 21
    1.2.1  地震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震前地下水位异动 21
    1.2.2  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 22
    1.2.3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孕育规律 24
    1.3  滑坡的成因、分布与类型 26
    1.3.1  自然滑坡的形成因素 26
    1.3.2  工程滑坡的诱因与类型 28
    1.3.3  自然滑坡分布的坡向性 32
    1.3.4  滑坡的主要类型 34
    1.4  滑坡模式与稳定性分析 37
    1.4.1  地质模型选择与稳定性评判 37
    1.4.1.1  常见的几种滑坡地质模式 38
    1.4.1.2  评判滑动面最危险剖面形状的超熵法 40
    1.4.1.3  滑坡的演化阶段与稳定性 41
    1.4.2  滑动面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 42
    1.4.3  设计工况及安全系数的选取 45
    1.4.3.1  设计工况选取 45
    1.4.3.2  安全系数选取 46
    1.4.4  稳定性与推力的计算 47
    1.4.4.1  圆弧形滑面稳定性检算 47
    1.4.4.2  折线形滑面稳定性检算 48
    1.4.4.3  滑坡推力的计算方法与简易估算 51
    附录1.1  滑动面形态的趋势面描述 54
    附1.1.1  顺层滑坡倾斜平面状滑面的一次趋势面描述 54
    附1.1.2  一般滑坡箕形曲面状滑面的二次趋势面描述 55
    附录1.2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震源机制与
    工程启示 56
    附1.2.1  震源机制 56
    附1.2.2  既有边坡支护工程的抗震性能 59
    附录1.3  自然滑坡分布的坡向性原理 60
    附录1.4  从反算滑面抗剪强度估算滑坡推力的方法 61
    附1.4.1  按强度折减的滑坡推力估算公式 61
    附1.4.2  按荷载增大的滑坡推力估算公式 62
    附1.4.3  估算方法的适用条件与实例 63
    参考文献 64
    第2章  滑坡治理与边坡支挡的工程设计 68
    2.1  滑坡防治工程方案研究 68
    2.1.1  防与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方案)的选择 68
    2.1.2  工程治理方案的研究 70
    2.1.2.1  原则与措施 70
    2.1.2.2  综合方案与主体工程 72
    2.1.3  抗滑支挡与锚固工程的比选 74
    2.1.3.1  抗滑支挡与锚固工程的类型 74
    2.1.3.2  预应力锚索与抗滑桩的比较 75
    2.1.4  抗滑工程的设置原则 76
    2.2  抗滑桩设计要点 78
    2.2.1  设计推力选取及其分布形式 78
    2.2.2  抗滑桩结构设计:原则与经验 80
    2.2.2.1  合理桩间距 81
    2.2.2.2  桩高(桩长)的确定原则 82
    2.2.2.3  嵌固段长度的确定原则 83
    2.2.2.4  嵌固段长度的拟悬臂简化计算方法 84
    2.2.2.5  嵌固段长度设计之例 86
    2.2.2.6  桩截面的设计原则 87
    2.2.2.7  桩身配筋的设计原则 89
    2.2.2.8  抗弯矩的结构估计方法 90
    2.2.2.9  锁口与护壁及细化桩结构设计 92
    2.2.3  抗滑桩复合结构类型 93
    2.2.4  微型(钢管)桩 95
    2.2.5  锚拉桩 97
    2.3  人工挖孔抗滑桩施工:工序与问题 98
    2.3.1  井口仰坡支护与开挖工序 99
    2.3.2  桩井护壁与开挖 99
    2.3.3  动态调整、桩身浇注、质量检测与按图施工 101
    2.3.4  桩顶位移与监测 102
    2.4  (抗滑)挡土墙设计 104
    2.4.1  挡土墙类型及其结构 104
    2.4.1.1  抗滑与边坡支挡之重力式挡土墙 104
    2.4.1.2  悬臂式与扶壁式挡土墙 105
    2.4.1.3  填筑边坡之衡重式与短卸荷板式挡土墙 107
    2.4.1.4  填筑边坡之托盘式与桩基承台式挡土墙 108
    2.4.1.5  填筑边坡的柔性加筋土挡土墙 110
    2.4.1.6  桩板墙 113
    2.4.1.7  复合式桩板墙:锚拉式与衡重式 115
    2.4.1.8  锚杆挡土墙 117
    2.4.2  土压力及其分布 120
    2.4.2.1  土压力计算的通用公式 120
    2.4.2.2  库仑和朗金土压力系数 121
    2.4.2.3  一般地区土压力分布图式 122
    2.4.2.4  特殊条件下的土压力分布 124
    2.4.3  挡土墙检算 126
    2.4.3.1  边坡重力式挡土墙检算 126
    2.4.3.2  计算参数与稳定系数取值 128
    2.4.3.3  抗滑挡土墙检算 130
    2.4.3.4  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 131
    2.4.4  重力式挡土墙设计 132
    2.4.4.1  挡土墙的布设原则与设计图件 132
    2.4.4.2  重力式挡土墙截面的设计与估算 135
    2.4.4.3  提高稳定性的结构:斜底、凸榫、
    墙趾、纵阶 138
    2.4.4.4  挡土墙的配套结构:反滤层与泄水孔、
    排水沟、伸缩缝、勾缝抹面 139
    2.4.4.5  挡土墙设计施工常见质量与安全问题:
    挖基、石料与砂浆、排水 140
    2.5  其他常用抗滑工程措施 143
    2.5.1  减载、反压 143
    2.5.2  地表截排水工程 145
    2.5.2.1  地表截水沟 145
    2.5.2.2  抗滑涵洞 147
    2.5.3  地下截排水工程 148
    2.5.3.1  明沟、槽沟、渗沟 148
    2.5.3.2  水平与垂直排水孔 149
    2.5.3.3  渗水隧洞与集水渗井 151
    2.5.4  几种实用的抗滑工程措施 152
    2.5.4.1  支撑渗沟 152
    2.5.4.2  抗滑明洞 157
    2.5.4.3  改性土桩 158
    附录2.1  两排束筋满布时不同截面桩身所承受弯矩 159
    附录2.2  成都群光广场基坑支护锚拉桩建议方案 160
    附2.2.1  基坑参数与锚拉桩方案 160
    附2.2.2  土压力计算 161
    附2.2.3  桩与锚索的参数计算 162
    参考文献 164
    第3章  边坡开挖、加固与防护工程设计 169
    3.1  切坡技术 169
    3.1.1  切坡的地形、地质条件 169
    3.1.1.1  切坡的坡形条件 169
    3.1.1.2  切坡的地质条件 170
    3.1.2  切坡的稳定坡率与特殊效应 172
    3.1.2.1  切坡的坡形与稳定坡率 172
    3.1.2.2  切坡效应:折角效应与弯折变形 173
    3.1.3  两条原理:支挡收坡与坡脚预加固 175
    3.2  边坡的临界高度H与破裂角 176
    3.2.1  边坡的临界高度 176
    3.2.1.1  临界高度的卡尔曼公式系列 177
    3.2.1.2  边坡稳定性的评判标准 178
    3.2.1.3  临界高度公式的其他应用 180
    3.2.2  边坡破裂角 182
    3.3  边坡原位加固技术:土钉墙与锚固 183
    3.3.1  土钉墙设计与施工 183
    3.3.1.1  土钉墙的构造与施工 183
    3.3.1.2  土钉墙的稳定性检算 186
    3.3.1.3  土钉墙破坏实例 188
    3.3.2  喷锚与格构锚杆及其结构设计 190
    3.3.2.1  边坡锚固工程类型与应用 190
    3.3.2.2  边坡锚固工程结构设计 191
    3.3.3  边坡锚固的设计步骤与检算 193
    3.3.4  土钉墙与喷锚支护的异同 194
    3.4  边坡坡面防护技术 196
    3.4.1  全封闭护坡措施:砌石护坡与抹面 196
    3.4.2  非全封闭之骨架类护坡 199
    3.4.3  植被护坡 202
    3.4.3.1  坡面植草绿化工程的类型与应用条件 202
    3.4.3.2  草种选择 203
    3.4.3.3  液压喷播植草的特点与工法 205
    3.4.3.4  三维网喷播植草的原理与工法 206
    3.4.3.5  厚层有机基材植草的原理与工法 208
    3.5  边坡工程与环境协调的设计施工原理 209
    3.5.1  控制开挖边坡高度的支挡收坡原理 210
    3.5.2  边坡自上而下支护与坡脚预加固原理 211
    3.5.3  工程弃方的开发性填垦原理 214
    附录3.1  卡尔曼临界边坡高度公式的推导 215
    附录3.2  卡尔曼边坡破裂角公式的推导 219
    参考文献 220
    第4章  预应力锚索设计与施工技术 224
    4.1  预应力锚索技术 224
    4.1.1  预应力锚固技术 224
    4.1.2  预应力锚索的类型 226
    4.1.3  预应力锚索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及
    适用条件 228
    4.1.3.1  预应力锚索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228
    4.1.3.2  预应力锚索的适用条件 232
    4.1.4  拉力式预应力锚索结构 233
    4.2  预应力锚索力学问题 235
    4.2.1  预应力锚索加固滑坡的力学原理 235
    4.2.2  预应力锚索加固松散滑体的应力传递与响应 236
    4.2.3  锚索的预应力损失 237
    4.2.4  锚索的锚固力分布 240
    4.3  预应力锚索的主要设计原则 244
    4.3.1  确定锚固力与张拉值 244
    4.3.2  确定锚索下倾角 245
    4.3.3  内锚固段长度的确定 247
    4.3.3.1  设计原则 247
    4.3.3.2  增大锚固力的措施 250
    4.3.4  锚索结构和孔径的确定 251
    4.3.5  锚索吨位、间距和排数的确定 252
    4.3.6  外锚固体:垫墩/格梁、锚具、封锚、连梁 253
    4.3.7  工程实例:108国道泸沽段W2高边坡工点
    锚索计算 255
    4.4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256
    4.4.1  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要点 256
    4.4.1.1  施工准备与造锚孔 257
    4.4.1.2  锚索索体的制作与安装 258
    4.4.1.3  锚孔灌浆 260
    4.4.1.4  制抑制件 261
    4.4.1.5  张拉、锁定与封头 262
    4.4.1.6  应力监测与工程验收 264
    4.4.2  滑坡体锚孔钻进工艺问题与对策 264
    4.4.2.1  钻孔机具 264
    4.4.2.2  钻孔工艺 265
    4.4.2.3  钻进事故处理 267
    4.4.3  锚索失效与修复 269
    4.4.4  工程实例:南昆铁路八渡车站巨型滑坡的
    综合整治 270
    附录4.1  预应力锚索最佳下倾角的推导 274
    参考文献 276
    第5章  危岩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 280
    5.1  崩塌(危岩)勘查技术 280
    5.1.1  勘查要点 280
    5.1.2  崩塌的坡体分带与堆积范围 282
    5.1.2.1  崩塌坡体分带 282
    5.1.2.2  崩塌落石堆积范围的确定方法 282
    5.1.3  危岩卸荷特征 285
    5.1.3.1  卸荷裂隙勘查 285
    5.1.3.2  卸荷带厚度估算 286
    5.1.4  危岩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288
    5.1.4.1  赤平极射投影方法 288
    5.1.4.2  临界高度评判准则 291
    5.1.5  危岩稳定性的定量计算 292
    5.1.5.1  各二维失稳模式的稳定性计算:
    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 292
    5.1.5.2  稳定性定量计算存在的问题 295
    5.1.5.3  三维失稳模式的稳定性计算问题 296
    5.1.6  落石计算与问题 298
    5.1.6.1  落石运动的混沌性与现场试验 298
    5.1.6.2  落石速度计算 300
    5.1.6.3  落石冲击能与弹跳计算 302
    5.1.6.4  落石冲击力计算 303
    5.1.6.5  落石冲击力计算公式的讨论 305
    5.1.6.6  落石嵌入深度计算 307
    5.1.7 “岩体旱致崩塌”的机理与研究建议 308
    5.2  崩塌危岩主动治理工程设计 310
    5.2.1  中下部崩塌防治工程措施 310
    5.2.2  危岩主动治理工程方案与措施 311
    5.2.3  清危与补缝 312
    5.2.4  危岩锚固 313
    5.2.4.1  危岩锚固的设计原则 313
    5.2.4.2  危岩防倾锚杆工程检算 316
    5.2.4.3  危岩防滑锚索工程检算 317
    5.2.5  SNS主动网等危岩防护措施 319
    5.2.5.1  柔性防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19
    5.2.5.2  SNS主动柔性防护系统概述 320
    5.2.5.3  SNS主动防护系统设计的注意问题 321
    5.2.6  危岩支顶工程与结构:墙、柱、梁 322
    5.2.7  危岩其他特殊主动治理措施 326
    5.2.8  主动加固后的危岩稳定性计算原则 329
    5.3  危岩落石被动防护工程设计 331
    5.3.1  危岩落石被动防护工程措施 331
    5.3.2  拦石墙-落石槽体系:结构设计与施工问题 333
    5.3.2.1  主体结构——拦石墙 333
    5.3.2.2  配套结构——缓冲层与落石槽 336
    5.3.2.3  施工常见问题 337
    5.3.2.4  拦石墙稳定性检算方法与建议结构尺寸 338
    5.3.2.5  冲击荷载计算与墙顶加设拦石网后的
    检算问题 339
    5.3.2.6  墙体强度检算示例 341
    5.3.3  桩板拦石墙与加筋土拦石墙问题 343
    5.3.3.1  桩板拦石墙及其结构问题 344
    5.3.3.2  加筋土拦石墙问题讨论 346
    5.3.4  SNS柔性被动防护网 347
    5.3.4.1  设计要点 347
    5.3.4.2  结构与原理 348
    5.3.4.3  问题探讨 351
    5.3.4.4  特殊的SNS被动防护系统:
    泥石流栅栏与屋顶式防护网 353
    5.3.4.5  施工与维护 356
    5.3.5  明(棚)洞的设计原则 357
    5.3.6  檐式挡墙与坡面障桩 359
    附录5.1  成昆铁路爆破震动现场试验成果 362
    附录5.2  链子崖危岩变形特征与整治意见 364
    附5.2.1  链子崖危岩工程整治的专家系统意见
    之灰色统计决策 364
    附5.2.2  链子崖危岩北区变形特征的分析预测 366
    参考文献 368
    第6章  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问题探析 372
    6.1  泥石流特征参数计算问题探讨 372
    6.1.1  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要点 372
    6.1.2  厘定泥石流体重度:困惑与反演 374
    6.1.3  计算断面平均流速:问题与改进 375
    6.1.3.1  既有公式的地区局限性 375
    6.1.3.2  稀性泥石流流速公式的完善 377
    6.1.3.3  据弯道泥痕高差计算流速的理论公式 378
    6.1.4  凹岸水位超高计算公式的校正 379
    6.1.4.1  原推荐弯道超高公式的问题与校正 379
    6.1.4.2  其他理论公式 381
    6.1.4.3  公式的修正 382
    6.1.4.4  实例验证 383
    6.1.5  峰值流量计算:悖论与建议 384
    6.1.5.1  计算峰值流量向下游减小的悖论与原因分析 384
    6.1.5.2  计算参数分段取值的问题与改正 385
    6.1.5.3  清水流量计算中其他注意问题 387
    6.1.6  泥石流参数勘查的其他问题 390
    6.1.6.1  区分一次固体物质冲出量与堆积体积 390
    6.1.6.2  区分正冲与斜冲 391
    6.2  泥石流泥沙运动计算问题探讨 392
    6.2.1  固体物质动储量定量计算:商榷与修正 392
    6.2.2  泥沙堆积参数估算:问题与探讨 395
    6.2.2.1  泥石流龙头到达距离的计算公式与商榷 395
    6.2.2.2  计算泥石流冲淤临界坡降的建议公式 397
    6.2.2.3  拦砂坝回淤的坡度与体积的建议计算方法 398
    6.2.3  沟河堵塞类型与溃决:预判与计算 400
    6.2.3.1  泥石流堵河与崩滑堵沟按泥沙规模的
    判别公式 400
    6.2.3.2  堰塞判别式的讨论 403
    6.2.3.3  部分堵塞与壅水的计算方法 404
    6.2.3.4  溢流溃决临界水文条件估算方法 405
    6.2.3.5  溃坝类型及其流量计算 406
    6.3  判别泥石流沟及其演化的非线性技术 408
    6.3.1  泥石流沟谷纵剖面的形态与演化 409
    6.3.1.1  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 409
    6.3.1.2  泥石流沟谷纵剖面演化的最小能耗模式 410
    6.3.2  泥石流流域的斯特拉勒积分与稳定性 412
    6.3.3  泥石流流域系统的信息熵与稳定性 413
    6.3.4  泥石流流域系统的超熵与稳定性 415
    6.3.4.1  泥石流流域系统的超熵 415
    6.3.4.2  流域系统超熵与稳定性 415
    6.3.5  小结与讨论 417
    6.4  泥石流拦沙坝设计疑难问题 419
    6.4.1  拦沙坝库容的建议计算方法 419
    6.4.2  实体坝稳定性检算之探讨 421
    6.4.2.1  计算工况与荷载组合问题 422
    6.4.2.2  垂直力系与计算的建议 422
    6.4.2.3  水平力系与计算的商榷之一:满库工况 425
    6.4.2.4  水平力系与计算的商榷之二:
    空库工况下稀性泥石流 427
    6.4.2.5  水平力系与计算的商榷之三:
    空库工况下黏性泥石流 431
    6.4.2.6  力系小结 433
    6.4.2.7  地震力 434
    6.4.3  拦沙坝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 434
    6.4.3.1  坝的截面 434
    6.4.3.2  坝的其他结构 436
    6.5  泥石流排护工程结构问题:设计与检算 439
    6.5.1  坝下排护工程的泥石流重度与流量的重新厘定 439
    6.5.2  排导槽断面平均流速的计算问题 440
    6.5.2.1  计算排导槽断面平均流速的注意问题 440
    6.5.2.2  V形槽断面平均流速计算:困惑与探讨 441
    6.5.3  排护工程结构设计的注意问题 443
    6.5.3.1  排导槽总体设计 443
    6.5.3.2  排护工程边堤的结构设计 445
    6.5.3.3  排导槽底部的结构设计 447
    附录6.1  泥石流凹岸水位超高公式的推导 450
    附录6.2  泥石流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取值方法 451
    附录6.3  冰碛湖溃决的临界漫溢水头模式推导 454
    附录6.4  类比法的地理建模实例 455
    附6.4.1  熵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455
    附6.4.2  地理系统的熵模型 457
    附录6.5  泥石流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 459
    附6.5.1  暴雨的灾变预测的GM(1,1)模型 459
    附6.5.2  泥石流沟谷演化的不等时距GM(1,1)
    预测模型 461
    附6.5.3  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变化的GM(1,3)
    预测模型 462
    附6.5.4  人为活动影响的预测:
    高斯曲线模型与马尔科夫模型 464
    参考文献 465...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