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商事纠纷在线解决机制研究

    作者:钱颖萍

    随着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商事贸易纠纷,而这些纠纷又不能得到快速、便捷、高效的化解,给很多商贸合作带来了困难甚至中断合作。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问题,而更加突出地表现为法律问题。在线争议解决机制由于其低成本、效率高,同时能够有效回避涉外商事经贸纠纷管辖权的冲突而备受关注。本书主要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在线争议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近年来在线纠纷解决领域的创新与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间商事经贸纠纷在线解决机制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参考价值。

  • 系统创新视角的区域绿色转型研究

    作者:王崇梅

    本书为学术著作单本,作者尝试从系统创新的视角出发,提出胶东半岛经济增长的绿色经济“脱钩”转型的观点,探讨协同理论、系统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经济等理论对绿色转型的支撑,以此来确定绿色转型的思想、方法、路径、目标和方向,构建绿色转型理论框架。具体地,分析了系统创新与绿色转型的协同关系,对绿色转型内涵进行了科学系统直观的阐释,界定了区域绿色转型能力的内涵,并运用多元综合评价法和DEA方法,以胶东半岛典型城市为例,对绿色转型能力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价。这项研究对产业绿色转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区域发展与财政政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作者:何佳晓

    一个地区需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且以创新为驱动力,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财政作为重要的调控和扶持手段,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书是以重庆社会科学院2017青年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区域创新的重庆政府R&D经费配置效率及优化对策”(2017QN-3)、重庆市科委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专项项目 “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估及财税激励政策研究”(cstc2016jccxAX0057)以及“促进重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促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税政策研究”等重庆财政重点科研项目为研究基础,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四个维度着手研究了区域发展和财政政策关系。研究以重庆为例,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应用规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解析区域发展和财政政策的关系,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出发,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的建议。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的主要成果,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从时代背景、意义、内容、哲学角度、现状、理论视域、构建依据、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诠释。
  2.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在人的自身行为和自身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社会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与生活目标的设定,不但反映了人们总体的认知和需求状况,而且对个体的行为动机起着导向和支配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纵观历史,每一个国家都在凝练符合自身需求的核心价值观,每一个民族都在构建能促进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西方近代以来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方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我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所建立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石,以“忠孝”为内核),则让中华民族虽饱经沧桑但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既是出于对价值观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是出于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政治格局多元化,文化发展多样化,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存,在交流中发展。而国内形势更是纷繁复杂,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分配等各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之下,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乃是势在必行。当代中国高校在校生大多是“90后”,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市场经济同生同长的一代。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但伴随而来的是物质文化的泛滥,拜金主义的盛行,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金钱的力量,信仰迷失。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相应地丰富起来。与革命年代的社会环境相比,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缺乏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传统文化缺失,优秀的伦理道德标准遭到质疑,西方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通过便捷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涌入我国,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渗透,造成了他们的困惑与迷惘,加之思想观念的开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意识受到冲击。各种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上宣扬的不良文化也造成一定的精神污染,使社会风气日渐下滑,这些不良的社会事物必然会在深层次上潜移默化地扭曲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些现象都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牢固的社会主义信仰,是否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是否具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直接关系着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地得到发展和推进。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不断地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也因此而极易受到非主流思想观念的影响,多元的价值观念会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冲击。因此,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则,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发挥舆论的规范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培养提供坚实的教育基础和有效的辅助力量,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并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以后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有效的接受机制,探寻可行的教育途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并非易事。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充满逆反心理的青春期,他们对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极易产生反感情绪,因而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接受机制,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便成了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书所做的,正是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机制进行探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在收集和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我们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机制进行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探索,期望对致力于此的教育人士能有所裨益。
    在课题成果实践中,依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的运行,通过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的有序循环,有效地促进了接受主体(受教育者)、接受中介(教育活动)和接受客体(教育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化。接受主体通过注意信息、保持信息、接受信息、心理内化、改变认知、转变态度、影响行为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促进接受主体表现出相应的外化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运行机制,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本书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的主要成果,也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走德心共育之路,长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品德塑造实践探索的结晶。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们力图将学术性和应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全书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从时代背景、意义、内容方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从哲学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第三章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第四章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的理论视阈、构建依据、构建原则、构建方案和运行方式进行了总体阐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本书的精华;第五章至第十章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团学活动、建设“红色社团”、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就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的接受中介(教育活动)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接受主体(受教育者)的干预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是课题组历时三年潜心研究的实践积淀。最后一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验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显示: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实践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树立观念、明确目标、提升教育者素质、优化动力机制、挖掘教育载体、形成社会合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本书由徐园媛、谭自慧、罗二鹏任主编,负责全书的框架结构设计、指导具体写作、进行审稿统稿定稿。李思雨、杨宇孛、黎安康、张东、叶勇任副主编。各章的编写者如下:第一章:刘晓龙、尹作发、刘璇;第二章:邓美林、唐羽、林文军;第三章:罗二鹏、李世辉、万宇;第四章:徐园媛;第五章:刘君、黄才华、王延伟;第六章:何秋容、杨宇孛、徐建;第七章:李思雨、胡金波;第八章:薛娟、罗得成;第九章:韩应彬、胡纯、苗国厚;第十章:谭自慧、刘楠楠、叶勇;第十一章:徐园媛、黎安康、张勇、张东、李洪波。参考文献及全书的整理编排工作由黎安康担任。
    在课题研究及成果孵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西部心理网、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重庆心理学会、重庆社会心理学会的指导,得到了兄弟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采纳和吸收了业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兄弟院校的实践探索经验,力求注明出处,但难免挂一漏万。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对他们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倾注的热情和力量表示深深的敬意。
    由于本书属于探索性研究,加之作者的思想与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足,恳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查看更多
  1. 目  录
    第一章  概  述 1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1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解析 10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阐释 21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哲学思考 30
    第一节  对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30
    第二节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36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46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46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54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卷调查 63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74
    第一节  构建依据 74
    第二节  理论视阈 81
    第三节  构建原则 85
    第四节  构建方案 88
    第五节  运行方式 90
    第五章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98
    第一节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98
    第二节  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考 107
    第三节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125
    第六章  丰富团学活动,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 138
    第一节  意义阐释 138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145
    第三节  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实践 149
    第七章  依托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主体 166
    第一节  高校学生“红色社团”对大学生核心
    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166
    第二节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社团”
    建设的可行性 176
    第三节  基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社团”
    建设实践 188
    第八章  建设网络基地,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200
    第一节  网络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214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基地建设实践 221
    第九章  打造校园文化,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243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244
    第二节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接受机制的可行性 248
    第三节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49
    第四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须把握五个原则 251
    第五节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254
    第六节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接受机制的途径 258
    第十章  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合一 269
    第一节  意义阐释 269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278
    第三节  活动原则 283
    第四节  开展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88
    第十一章  注重教育效果,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长效机制 30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验活动的影响研究 308
    第二节  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长效机制的思考 321
    参考文献 328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