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应用文写作教程

    作者:韩剑南 杨 怡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所以,应用文写作可以说是高等院校学生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
    作为一门公共课,“应用文写作”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也着眼于促进学生从校园到职场思维的转变,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本教材的编写,注重以“工学结合”为指导,以“任务驱动”为理念,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思维引导与实训指导,使学生在掌握应用写作技能的同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内容安排上,所编入的文种全部是学生在学校和职场最常用的文种,充分体现了面向职业、面向就业的特点。
    第二,在整体框架上,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先从学生熟悉的文种入手,由简到难,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促进学生职场思维的转变。
    第三,在具体章节编排上,采取项目导向的模式,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再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养成。   
    第四,在具体文种上,重视学生实践环节,从任务安排到内容讲解,再到课后练习,都十分重视实践,便于学生较快掌握具体文种的写作方法。
    第五,在体例设计上,便于教师综合运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自主性,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等问题。
    本书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韩剑南、杨怡担任主编,史在宏、赵修翠、唐映经、宋悦晗、张明丽、闫桂萍等老师担任副主编。具体章节编写情况如下:第一章由赵修翠老师负责编写;第二章由杨怡、宋悦晗老师负责编写;第三章由韩剑南、杨怡老师负责编写;第四章由闫桂萍、韩剑南、杨怡老师负责编写;第五章由张明丽老师负责编写;第六章由史在宏、闫桂萍老师负责编写;附录由唐映经老师负责编写。全书特请唐志伟教授担任主审。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教材、资料,在此衷心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辛勤付出的教师和出版社朋友。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以兹完善!

  • 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作者:林伯海

    本书在内容选择上的特点是,以政治学专业本科与研究生为对象,从西方世界从古至今最有影响的政治思想家中选择12位著名政治思想家的重要著作进行介绍与评析,按照“作者生平与时代”、“主要内容与观点”和“简要评述”等顺序予以介绍和说明,论述了其主要思想和观点,分析指出了他们的贡献和局限。

  • 电影学概论

    作者:李简瑷

    《电影学概论》主要内容为电影是什么、电影光线、电影色彩、电影构图、电影镜头、电影声音、蒙太奇与长镜头、电影叙事、经典电影叙事、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电影流派与电影思潮、电影评论与电影批评等。本教材的特色在于目前国内现有的同类教材存在诸如出版年代较早不能反映电影技术与艺术最新发展情况、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等问题。
    本教材将在全面系统介绍电影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反映新技术电影、新的电影导演及其作品、新的电影流派与思潮等,以弥补现有同类教材的不足。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从志愿服务的兴起引入,详细介绍了志愿服务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素质与能力等情况,最后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志愿服务情况,内容涉及大学生服务如何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出来的特点,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扩大影响。书稿充分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合法合规地开展志愿服务。书稿最后附有相关法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查看更多
  2.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一个文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志愿服务的精神表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从个人层面来看,志愿服务的行为从内化的理念到外显的行为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自觉自愿地尽己所能、帮扶他人为身处时代浪潮中的人们描绘出了美好的生活画卷。设想一下,当我们生活在人人有微笑、处处有温暖、时时有奉献的社会空间时,我们的身心该有多么的愉悦,我们的社会环境该有多么和谐,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愿景该有多么期待!
    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朋友加入到了各级各类、各项事业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成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等举世瞩目的大型赛会,还是在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的壮烈现场,“80后”“90后”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在成为青年志愿者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志愿者、义工在大学生心目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志愿服务工作也成为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并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此背景下,我们努力编撰一本从理论到实践均有可读性、操作性和通俗性的教材,用以帮助教师、基层团干部更好地指导、带领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从认知到实践拓展志愿服务工作视野,增长助人助己的技能。本书采用理论解读、延伸阅读、案例、文件摘选等方式,从志愿服务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理念、志愿者组织、服务项目、志愿者个体的素养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介绍,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启发性地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困难与挑战,号召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在此要特别感谢西南交通大学肖平和陈华两位教授的专业建议,感谢富有热情和经验的工作在团工作一线的各位青年教师们,陈曦、李娜、潘黎、马琼等为本书的编撰出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向你们致敬!感谢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此书的大力支持!时间仓促加之两位主编能力有限,本书仍有众多不足之处,期待读者们的反馈和意见。




    编  者
    2014年7月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综  述
    第一节  志愿服务在国外的历史沿革
    一、志愿服务的思想基础
    (一)传统慈善观念
    慈善,英文单词charity,原意为“基督之爱”,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最基本的意思是:“kindness and sympathy towards other people,specially when you are judging them。”翻译过来是“慈善、赈济、施舍”。慈善行为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之上的,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向社会或受益人无偿提供援助或救助的一种互助形式。西方慈善是以同情心为基础,从功利论、义务论、美德论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
    西方私人慈善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从其思想的内动力来看,主要是由于西方宗教的影响。而对慈善思想影响较为深远的当属基督教。“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上帝给了人生命和情感,是人存在的基本。信仰上帝是西方基督教教徒基本的信念,也是《圣经》中明确提到的“爱人如己”的观点。爱上帝就要同时爱上帝的其他子民。上帝同时也要求其子民能够爱人,鼓励人们应该不分亲疏的泛爱和互爱,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仇恨,甚至是仇敌也应得到帮助和宽恕。
    基督教把上帝的启示作为行善的动力来源,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上帝是赏善罚恶的判决者,能够根据人今世的行为决定人来世的命运。因此,希望来世有个好命运的人就要今世行善,行善是爱上帝的最好证明。行善就是通过这样的“赎罪”方式,让人们可以自我升华,逐渐接近上帝进入天堂。慈善是一种对上帝虔诚而派生出来的品质,同时也是他律诉求的途径,它强化了慈善的责任和义务,并演绎为人的本能意识乃至生活常态。
    同时,与“原罪”同时影响西方慈善文化的,还有“富罪”。在基督教传统观念中,认为富人天生就是有罪恶的人。如果富人想要进入天堂,那么富人必须将自己的既得财富分散给穷人、帮助穷人。这样一种“富罪文化”深深地植入西方人的脑海,在潜意识中不断地提醒基督教信仰者:作为一种“赎罪”行为,只有将财富捐出去,才有机会进入天堂。因此,大多数基督教徒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帮助穷人,将自己的收入用于慈善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基督教徒依靠其对上帝的信仰,形成了博爱、罪感、谦卑的道德情感,推动了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
    西方慈善主要源出以圣经为主体的宗教典籍,主要通过宗教意识、宗教信仰等以单方面的施予为基本形式表现出来,一般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兴起和新兴商人阶级的推动,宗教和政治都发生了变迁。慈善逐渐从仅仅在宗教的范围内逐渐扩大到整个社会,更多地演化成为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进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成为了一项公益事业。
    (二)乡镇自治精神
    中世纪英格兰的地方治理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治性质,是地方自治的历史基础。在当时,法律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普通法在其自身的独特历史背景下为地方自治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传统背景。
    地方自治制度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社会内部治理的问题。村庄共同体作为英格兰地方基层行政的基础,必须要承担起救助老弱病残的任务。这个时期的济贫活动和前面提到的宗教影响下的慈善相类似,同样是私人性质的、自发的。它的主体是家庭,单个家庭通过口头承诺或是契约的形式,提供食物、住房、衣物等生活用品。当然,救济对象一般是乡镇上或者是认识的人。对于这样的行为,庄园法庭拥有监督权和处罚权。比如,亨廷顿的一个村庄应该向被救济人提供规定的食品数量与规定的住宿方式,无论是口头承诺还是其他形式,如果没有履行,就要受到相应惩罚。
    英国地方自治对英国社会与政治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直接影响了英国近代的历次政府改革。新英格兰地区的地方自治制度的实现,乡镇先于县而存在,县先于州而存在,州又成立于联邦之前,这为英国政体进行自下而上的慈善行为成为可能提供了前提。在托克维尔对新英格兰乡镇自治的描述中不难发现,人们把公益的实现作为取得私益的途径和保证。居民平等地参与到对乡镇的管理,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宗教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终于形成了这个自由而强大的独立集体。
    二、志愿服务类慈善组织
    (一)慈善组织会社
    1. 创立时间与背景
    19世纪初,英国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由于19世纪是一个自由放任主义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表现较为自由放任,在自由竞争和工业化的潮流之下,失业人口情形严重,加上当时英国的济贫法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各种问题丛生,社会混乱,人们陷入贫穷需要支援的窘境,于是社会上各种不同形态的救济组织机构纷纷成立,劝募、救贫开始出现。慈善组织运动正是欧美国家救贫运动的一种方式。为改善各种慈善机构之间缺乏联系的状况,解决机构和机构之间资源重复使用现象,在亨利索理牧师的带领之下,参考了德国的汉堡制以及爱尔伯福利的做法,建议成立组织委员会来整合社会上的救济资源,随之在1869年的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组织慈善救济及抑止行乞协会”,而后易名为“慈善组织会社”。
    2. 组织发展
    慈善组织会社于伦敦成立以后,英国其他的大城市群起仿效,后来逐渐将它影响力的触角延伸至美国。1877年,一位曾经参访过慈善组织会社的美国牧师哥尔亭受此会社的影响,当他回美国之后,在美国的水牛城成立了美国史上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到1892年,美国已陆续成立了12个类似组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欧美国家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社会福利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还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各项有关服务工作之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不仅在于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更在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3. 组织特色
    慈善组织会社由一群来自中上阶层、带有宗教色彩理念的人组成,在他们的主观想法里,贫困、生活没办法自理的人,是由于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和自我约束力,才造成自己的穷困、生活出现问题。所以,会社主要对他们进行道德观的重建,要求在态度、行为上要改变,要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努力去工作才能脱离贫困。慈善组织会社沿袭最初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所颁布的济贫法,将救助者分为“值得救济的贫民”和“不值得救济的贫民”。可以自立自助、维持自己生活的申请救济者为“值得救济的贫民”,给予经济救助的保证;反之是“不值得救济的贫民”,则要留在救济院或习艺所内强迫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慈善组织会社认为,在社区中有能力贡献者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帮助社区居民,进而形成一种连带影响的动力,让其他有能力的人也一同效法这种方式。这种劝人积极向上的方法逐渐具备了一种教化的功能。
    (二)英国汤恩比馆
    1. 创立时间与背景
    1884年,在伦敦城内最贫困的教区—— 东伦敦怀特贾伯区,当地圣朱德教堂的牧师巴涅特(Samuel Barnett)及其夫人罗兰女士邀请了一些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汤恩比馆,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后来称为“睦邻运动”。
    2. 组织发展
    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填补了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不足。此种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后来传到了美国。相对英国而言,美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较晚。1820年格里斯科姆建立的预防贫穷协会应该是个比较早期的例子。他们也是通过访问贫困家庭,资助他们诸如商品和住房等生存必需品,并试图用宗教布道的方式解决个人和家庭在情感上的困惑。
    1889年,美国的亚当斯女士学习英国的汤恩比馆,在美国芝加哥建立了霍尔馆,形成了由牧师和富裕的善心人士带领领取薪酬的志愿人员为穷人提供社会服务的模式,也兴起了扎根社区的睦邻运动。
    3. 组织特色
    汤恩比馆是一个社会组织,用敢为人先的方法来减少贫困。在伦敦东区,给一些最贫困社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咨询和服务,并与他们合作以解决社会不公。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年轻人、老年人、新移民、面临着严重法律问题的人以及来自不同社区的人。
    4. 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1)从多样化的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汤恩比馆的目标是支持人的自由与生活。
    (2)人们应该有权了解并行使相关的权利。
    (3)针对被服务的对象进行服务之后的评估和反馈,以确保汤恩比馆的工作的持续改进和相关性。
    (4)志愿工作参与到汤恩比馆的工作中,它丰富了汤恩比馆的服务,给参与的志愿者提供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5)支持和鼓励汤恩比馆的员工和志愿者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6)汤恩比馆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社会问题,并倡导表达自己的需要。
    (7)通过从学习和收集到的居民诉求和需要,进而努力影响国家政策。
    (8)汤恩比馆力争施展更大的影响,并与伙伴机构合作,实现更好的工作成效。
    (9)作为一个组织,汤恩比馆承诺,重视环境保护,将继续致力于采取积极行动变得更环保。
    (10)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作为一个组织,汤恩比馆重视多样性、促进平等和接受无法理解的差异。
    (三)红十字运动
    1. 创立时间与背景
    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场救护,瑞士人亨利•杜南先生(1828—1910)是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1859年6月24日,奥地利陆军与法国—撒丁(意大利邦国之一)联军30多万人激战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一个叫索尔弗利诺的村庄,因缺乏医疗救护,士兵伤亡惨重,约有4万多名受伤濒危之人被遗弃在战场。6月25日,正在欧洲各地从事私人商务活动的亨利•杜南先生途经此地,为惨象所震动,当即决定将个人的事业放置一边,投入战场救护。他联系当地一所教堂作为临时救护所,并与法军军医总监取得联系,释放数名奥军军医俘虏,负责治疗工作。他还发动邻近的卡斯蒂廖村的村民参加救护,并劝导参与救护的人不带成见地医治所有的伤病员。《索尔弗利诺回忆录》问世后,在欧洲各国引起强烈反响。他在书中提出两项重要建议:一是在各国设立全国性的志愿伤兵救护组织,平时开展救护技能练习,战时增援军队医疗工作;二是签订一份国际公约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及各国志愿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的地位。
    他的建议,得到日内瓦的4位知名公民—— 日内瓦公共福利会会长莫瓦尼埃、杜福尔将军、阿皮亚医生和莫诺瓦医生—— 的赞赏和支持。1863年2月9日,他们5人在瑞士日内瓦宣告成立“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又称“日内瓦5人委员会”),1875年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864年8月8日至22日,在日内瓦召开了外交会议(正式名称为“关于中立化在战地服务的军队医务部门的国际会议”)。8月22日,参加会议的12个国家的正式代表签署了第一个日内瓦公约——《关于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公约共有10项条款,包括1863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决议的主要内容。公约规定了救护车、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包括志愿人员和随军牧师应被视为中立而受到保护和尊重;提出“受伤或患病的战斗员,不论属何国籍,都应得到收容和保护”这一重要原则;公布使用白底红十字标志的旗帜和臂章以区别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公约最后呼吁各国政府批准加入这一公约。
    从此,红十字运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运动开始发展起来,并得到国际法的保障。
    2. 组成部分
    国际红十字运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1)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2)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3)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
    3. 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人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要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痛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
    (2)公正: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偏见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
    (3)中立: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色彩的争论。
    (4)独立: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经常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5)志愿:本运动是个志愿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好处。
    (6)统一: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7)普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运动中,所有红十字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
    (四)国际劳动营
    国际劳动营(Work-camps)是欧洲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主要活动形式。国际劳动营这种活动形式自开创以来,其目标和职能经历过一系列变化,现主要成为以国际青年交流为主要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组织的,集交流、劳动、教育、娱乐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工作夏令营。欧洲青年劳动营一般有来自各国的青年15至20名,一般在暑假期间举办,时间为20天左右。营员80%以上是青年学生(包括大学生或中学生),跨国参加的青年年龄需在18岁以上,营员平均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每个劳动营由组织者派遣一名领导人(Leader)负责管理,同时聘用2至3名专业技术人员予以指导。领导人需经过如何组织劳动营的专门培训,人员大多是失业青年或正在服民役(以替代兵役)的青年人。专业技术人员则根据劳动营所从事的不同工种而定。领导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从劳动营发起组织中领取津贴,数额一般为各国最低工资的一半左右。
    劳动营营员的招募工作主要依靠广告、招贴、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进行,在信息交流较发达的国家(如法国、德国等),也可以通过由政府投资,由志愿者组织管理的青年信息网络进行。
    参加国际青年劳动营的营员需事先向举办国际劳动营的志愿者组织设在本国的分支机构报名,经审查同意后,向该机构交付一定的费用,一般每期约在200美元左右。营员自付国际旅费,劳动营负责活动期间营员食宿费用和劳动营所在国国内旅费。按照欧洲国际志愿者组织内部惯例,各国分支机构所收营员费用用来专项接纳他国营员食宿开支。各国分支机构之间不发生财务关系,目的是一方面鼓励各国尽可能多地招募志愿者,另一方面免去跨国复杂的经费往来。各国因招募人员数额不同而带来的经费差额由各国分支组织自行募资解决。
    目前在欧洲及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 500个左右的劳动营,参加人数约3万至5万青年人。大型志愿者组织每年一般可以组织上百个劳动营。国际青年服务协会(IJGD)、青年志愿者联盟(VJF)、国际民众服务组织(SCI)、青年和平行动(YAP)等在欧洲影响较大的跨国志愿者组织,几乎都是以主题性国际劳动营作为其主要工作形式。
    三、国外近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
    16世纪末17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兴商人阶层大量兴起,资本在原始积累中导致农民大量丧失土地沦为流民和乞丐。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宗教和政治体制也逐渐变迁,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从之前的个人原因转变为社会需要承担部分责任,这也就使政府将原本以教区为单位的社会救助纳入到考虑范围,不仅在政府项目中予以适当的项目资助,同时也颁布法律,如救济法等将救助规范化。由于政府的参与,社会救援得到了整个社会的积极响应和重视。富裕的商人开始在城市中捐建救济院、医院、贫民习艺所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志愿服务精神也发生较大变化,从之前的赈灾济贫变成了助人自立,将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益事业。在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的推动下,参与服务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在一些国家中,招募和动员志愿人员的活动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实际上,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的雏形。
    20世纪以来,政府的介入显著地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这一时期,志愿服务从宗教逐渐走向世俗,宗教思想逐渐内化成了道德和责任观,从个人救助变成了“社会服务”和“社会道德”,使全民性的意义得到凸显。将简单关注救助对象一时一地的需要深化为对整个社会结构问题、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调整,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摆在公众面前,使志愿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美志愿服务的发展中是另一个转折点,战争动员的需要使人们广泛认可了公民为国家提供无偿服务的理念。战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对志愿服务的界定又有了重要的发展,其中蕴含的公民精神,以及公民权利和义务观念得到强调。志愿服务被看作公民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状况也成为“公民社会”完善程度的标志之一。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综  述  // 001
    第一节  志愿服务在国外的历史沿革  // 001
    第二节  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 009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  // 024
    第一节  志愿者组织  // 024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建立与保障  // 030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 044
    第一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概述  // 044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  // 049
    第三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  // 057
    第四章  大学生志愿者素质与能力  // 063
    第一节  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分析  // 063
    第二节  志愿者能力提升  // 071
    第五章  志愿服务在西南交大  // 078
    附录:地方法律法规类  // 101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 101
    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  // 106
    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  // 111
    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  // 117
    参考文献  // 121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