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国有煤炭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作者:李英伟, 著

    能源资源问题是引发各种全球性问题及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书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和国家产权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研究国有煤炭资源性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通过对国有煤炭资源管理体制中所涉及的中央与地方产权关系、各级管理部门权责关系、管理体制基础问题等进行探索式研究,力求以税费改革实现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产权关系的和谐,提出国有煤炭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建议。

  • 大慧宗杲思想研究

    作者:任静伟

    本书为学术著作,对两宋之交佛教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大慧宗杲进行了研究。作为“临济再兴”之祖和禅宗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宗杲禅师创立了“看话禅”,并强调禅教一致、释儒互摄。本书运用“以史诠思”“以思证史”和佛教诠释学等研究方法,以相关的佛教经论、祖师著述及有关研究资料为重点,在系统阐述宗杲禅师生平行历、法脉流韵的基础上,对宗杲禅师“看话禅”思想的缘起、内容、修证体系,以及其心性思想的形成及特质、华严思想和儒释交涉思想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整体研究。

  • 重庆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作者:柯昌波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人们渴望享有优质的人居环境。作为现代人类聚居最为集中的城市,其生存环境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广大学者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以满足高度膨胀的消费欲望,伴之而来的是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渐从局部向全球扩散,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五大危机”。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随之产生,目前已为全世界所普遍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最热点的问题之一,它源于人类对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1987年在联合国第42届大会上通过了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提交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同时,报告还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会议通过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详尽而深刻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将环境保护纳入发展模式,将资源型发展模式转变为技术型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由于各国发展阶段的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内涵是一致的,即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与联合国《21世纪议程》相对应,我国已制定和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序言中宣布:“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从当前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活动空间,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各项因子都直接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是人类生存行为中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所以人们一直致力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并发现人居环境出现以下趋势:
    1. 人居环境的建设已从城市、住区走向区域甚至国家
    区域是创建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背景与基础。当前,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形下城市必须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形下必须接受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经济不够全面富裕的情形下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节约利用有限资源,避免以局部利益为主体的竞争对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同时,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只有从区域层面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到改善,达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住区以及城市的人居环境研究及建设显得不合时宜,人居环境的建设研究应从城市、住区走向区域甚至国家。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为汉水流域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构建汉水流域城市化与绿色产业相统一的产业发展体系。第三,构建在城市化进程中汉水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和模式。第四,构建科学的城乡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的汉水流域城市体系。第五,构建形式多样的特色职业培训体系。第六,构建政府对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体系。
  2.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日趋活跃,特别是东部地区以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而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对于城市化水平,汉水上游的汉中(2010年)为41.5%,安康(2008年)为31%;汉水中游的十堰(2013年)为51.5%,南阳(2011年)为34.8%;汉水下游的武汉(2012年)为50.02%。汉水流域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低于国家平均水平53.73%,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我国“十二五”时期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要5 0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战略规划中,探究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路径、模式与政策,已成为汉水流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深化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而研究提高汉水流域城市化水平,构建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协调的产业发展体系、城市体系与配套政策,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由作者和研究团队在多年来进行区域经济、“三农”、城市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汉水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和国家对其经济发展定位等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完成。本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汉水流域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第一章主要概述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给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科学定义,并深入研究其城市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二章对汉水、汉水流域的地理、文化、经济和区域主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定位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汉水流域的经济发展、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为汉水流域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研究的背景。第三章论述了汉水流域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农民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移是汉水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汉水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第四章分析了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大气污染、雾霾、交通拥堵等以及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的各种社会问题。第五章构建了在推进汉水流域城市化进程中,根据流域内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和自然、生态资源特点,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等优势产业,带动汉水流域特色服务业即生态旅游业的产业发展体系。第六章根据汉水流域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或当地的小城镇,分析了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模式的优劣势,鼓励汉水流域农民就地转移和就地创业实现转移。第七章从汉水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出发,构建了符合汉水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多样的特色职业培训体系。第八章构建政府对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公平的劳动力市场,消除二元差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书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 本书从汉水流域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出发,研究汉水流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因地制宜,独具特色。它既不同于英美国家,也不同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既要避免出现大城市病,也要避免引起新的城乡差距和社会波动,以实现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发展。② 本书首次提出了在经济欠发达的汉水流域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③ 构建汉水流域地区城市化与绿色工业化发展相统一的产业发展体系,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发展带动生态服务业发展,汉水流域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集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为汉水流域城市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物质保障。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保护陕南特有的生态资源和人文环境。④ 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符合汉水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多样的特色职业培训体系。
    本书是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省级重点学科暨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批准号:SLG 1206)的最终研究成果,同时也是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陕南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2 JK 0166)的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郭蕊主持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承担了课题的研究方案设计、调查方案设计、实地调查组织及全部最终成果的修改和定稿工作。
    2012年3月郭蕊教授开始策划本书,并于2014年5月经过六轮修改最终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在本书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多次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关心,汉中市委政策研究室和经法学院的领导、同事们也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支持。特别要提出的是,机械工程学院的戴俊平教授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并对全书的设计和撰写视角进行了全程指导。肖海霞、秦莉、张陕豫、田金、苏潇、王英为本书的资料搜集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本书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支持和协助本书撰写工作的同仁以及提供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课题,特别是从区域发展来研究汉水流域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些问题的研究正处在发展之中,加之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所掌握的资料有限,作为汉水流域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专门著作,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节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 1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理论 14
    第三节  汉水流域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意义 21
    第二章  汉水流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 26
    第一节  汉水和汉水流域 26
    第二节  汉水流域的文化 29
    第三节  汉水流域的经济 35
    第四节  汉水流域的主要城市及其功能 40
    第五节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汉江 51
    第三章  汉水流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59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59
    第二节  汉水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 74
    第四章  汉水流域的城市化 83
    第一节  城市化及其相关理论 83
    第二节  英国、美国、德国、波兰等国城市化进程概况 84
    第三节  我国城市化进程概况 86
    第四节  汉水流域的城市化进程 90
    第五章  汉水流域城市化与绿色产业相统一的产业发展体系 112
    第一节  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概况 112
    第二节  汉水流域的产业发展体系 119
    第六章  汉水流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147
    第一节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147
    第二节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模式选择 153
    第三节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选择 159
    第七章  构建汉水流域形式多样的特色职业培训体系 172
    第一节  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综述 172
    第二节  汉水流域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181
    第三节  建立汉水流域特色农民工转移培训体系 185
    第八章  构建政府对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体系 208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促进农民工合理流动 208
    第二节  深化改革,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215
    第三节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222
    参考文献 228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