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永无止境  人类在探索中前进


——《时间的终极问题》一书从投稿到决定出版的探讨过程



1498205667207117.jpg



21世纪,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在20世纪知识大爆炸的基础上更加蓬勃发展,各种新发现、新发明争先涌现。而关于宇宙的奥秘,时间、空间的存在及维度等,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的理论及实验又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从德高望重的学者如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到许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都在思考、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等。在此基础上,各类科幻作品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三体》,从20世纪中叶开始风靡美国到如今走向世界的《星际迷航(Star Trek)》等,其中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了时间及空间问题。现在,普通民众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很多都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幻想着我们有朝一日能够深入宇宙,进行星际旅行,穿越时空等。


然而,现在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时间是不‘存在’的”“穿越时间是不可能的”等与绝大多数人现有的知识体系、认知相悖的观点。这就是《时间的终极问题—— 计时时间与存在时间的区别》一书的主要论点。而我参与此书的审稿,与各相关编辑讨论,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最后决定是否出版此书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心路历程的较大变化。


事情得从一个多月前说起,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总编室的万老师来到我们办公室,安排我复审一本书稿,这本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安排,所以我只随意地点点头,接过她手中的厚厚一叠书稿。但万老师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详细介绍了一番作者的学术背景,吴老师是川大经济学教授,在策划经济学方面颇有建树;并告知我,因为本书从书名和内容简介来看,属于物理学和哲学的范畴,所以初审编辑安排了科学史专业的焦博士,希望我作为复审,从理工科的角度出发审阅书稿,看看书中的观点在自然科学方面能不能站住脚,从而为此书是否能出版提供参考意见。


看完全书后,脑子里奔腾而过的第一个想法是“这都讲了些什么?”书稿内容大体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时间本质的探讨,将时间分为“存在时间”和“计时时间”,而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自然现象,都是由活动主体主导、决定的,只是一个“过程”,所有的过程中都无法观测到“时间”这一因素;因为我们人类出于自身生产、生活等的需要,用各种方法来度量时间,又因为我们生存的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将这一过程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划分小时、分、秒、月等,所以书中得出结论“存在时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计时时间”,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第二部分是对近代物理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如相对论、量子效应以及第四维是时间、时空穿越假设等的探讨,用“不能证真来证其伪”,书中以现有的理论及实验现象无法证明这些假设正确来证明其不正确,得出结论,时空穿越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一个喜欢科幻的理工科毕业生,完全不能接受这种没有确切证据的“一票否决”好不好?


然后,我与初审编辑焦博士进行了一番较深入的探讨,对这本书的内容、书中的学术观点,他从人文社科的角度,我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交换了意见,基本都认为书中的观点颠覆了我们的既有认知;况且作者是经济学方面的教授,在哲学、物理学等领域的造诣与其在经济学方面的成就可能不可同日而语。


此后,我们与作者在电话中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沟通,第二天,吴老师又专程来到出版社,与我们面对面的探讨。关于时空穿越的假设,他接受了我们的观点—— 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可能日后我们人类能实现时空穿越,也可能能证明其不可能实现,但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他承认书中得出的“肯定不可能”结论支撑不足,同意修改此部分内容,从探讨的角度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关于时间是否“存在”的问题,吴老师认为“存在”的应该是如桌子、纸笔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或者如电磁波等可以用仪器探测到的物质;而我们认为“存在”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一种运动规律、我们人类的思想等,所以时间也是一种固有“存在”。遗憾的是,双方谁都不能说服谁,关于此部分内容的争议无法消除。


向出版社副总编辑万老师汇报之后,我们认为应该再多听取一些不同领域的专家意见,于是一起找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研究员樊老师,请他从物理学的角度提供一些专业性意见。樊老师的一番话对我触动挺大,他说,我们物理学的很多东西就是从假设开始的,一开始就是设想,“纸上谈兵”,然后照着这个目标一点点前进,不停地用实验验证、修正。在有确切的证据,如实验数据、观测到的现象证实之前,我们允许甚至鼓励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设。


晚上躺在床上转辗反侧,我想了很多,比如16世纪著名的“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锢于当时的生活环境、科技水平,普罗大众看到的何尝不是平坦的大地,太阳每天绕着地球东升西落;还有科学史上长达几个世纪的关于光的本质之争,“微粒说”与“波动说”的支持者们都相继发现了证明自己观点的实验现象,一直到20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而告终。对于此书是否能出版的意见,于私,我无法接受书中的一些学术观点;但于公,作为出版人,我们应该兼容并包,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发出来,正如毛主席所说,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如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于是,第二天我在三审单的复审意见中写下了“修改后可以出版”。


最后,一句话与诸君共勉,科学永无止境,我们人类和人类文明在探索中才能不断发展、前进!


主要作品